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新聞頭條

貴州困牛山戰斗紅軍壯舉激勵后人——

銘記先烈精神 投身鄉村振興

本報記者 汪志球 黃 嫻
2021年12月27日07: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貴州省石阡縣“紅軍長征在石阡”陳列館展廳,有一把銅質軍號,號身有斑駁的劃痕和凹陷,經過80多年歲月的洗禮,顯得黑亮而厚重。

在石阡縣龍塘鎮困牛山,矗立著一座火炬狀紀念碑,上面鐫刻著幾個有力的大字:困牛山紅軍壯舉紀念碑。

這是一段歷史的見証,更是崇高精神的印証。

寧死不做俘虜,寧死不傷百姓

陳列館資料顯示,軍號是1934年紅六軍團在石阡戰斗中遺留的物品,它的主人是紅六軍團18師52團司號員陳世榮。

1934年10月7日,陳世榮所在的紅六軍團在貴州石阡甘溪鎮遭遇桂軍,陷入國民黨軍隊24個團的包圍之中。為拖住敵軍,保証軍團主力順利轉移,52團戰士將敵人引向困牛山。

戰斗中,敵軍見紅軍不打身穿百姓衣服的人,竟裹挾當地老百姓混在地方民團中。紅軍擔心誤傷百姓,便隻朝天開槍威懾敵軍。戰斗中,團長田海清壯烈犧牲,部分紅軍一步步被逼到虎井溝懸崖邊。

陳世榮的兒子陳德昌回憶父親生前對當時場景的描述:“父親說紅軍怕傷到老百姓,沒有狠狠地打,他們也不願做俘虜,寧可跳崖。”

寧死不做俘虜,寧死不傷百姓!戰斗到最后的紅軍戰士集體縱身跳下懸崖,絕大多數壯烈犧牲……他們用寶貴的生命,換來了8天后主力部隊的成功會師。

陳世榮跳崖后幸運地被當地村民救起,挂在胸前的軍號也得以保留。2001年,陳世榮老人離世后,他的后人將這把軍號捐贈給陳列館,讓后人永遠銘記這段歷史。

播撒火種,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為揭開這段歷史的面紗,石阡縣的楊又鑄傾注了大量心血。“還原這段歷史,是對先烈的最好告慰,也是對后人的最好激勵。”楊又鑄走訪了困牛山村和周邊10多個村庄,尋訪了100多名親歷者和紅軍的后代,在一點一滴的尋訪、考証中,這段歷史變得越來越清晰。

“爺爺當年在山上目睹紅軍跳崖的壯舉,這件事爺爺講了一輩子,我們也記了一輩子。”困牛山村黨支部副書記張國玉說。

脫貧攻堅戰打響,張國玉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帶領村民們苦干實干,2017年全村脫貧出列。“我們的工作如果做不好,就愧對長眠在困牛山下的紅軍戰士!”

紅軍精神浸潤和激勵著困牛山的每一個人。在龍塘鎮小學,四年級學生孫靜是學校紅領巾講解員隊伍的一員,一年前父親帶她到困牛山紅軍壯舉紀念碑,現場聆聽了這段歷史。后來學校征集紅領巾講解員,她第一個報名,“困牛山紅軍的故事太感人了,我想把它講給更多的人聽。”

今年3月16日,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諶貽琴在困牛山戰斗遺址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時說,學習這段歷史,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輩絕對忠誠、信念堅定、勇於犧牲、赤誠為民的崇高精神,這是榜樣的感召、信念的指引、精神的滋養。

鼓足干勁,奏響鄉村振興樂章

冬日的武陵山區,困牛山紅色美麗村庄試點建設項目如火如荼地開展。“年底前主體工程就能完工,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困牛山村將會煥然一新。”項目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石阡縣委書記田運棟表示。

在石阡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吳登富看來,項目的重點是將紅色文化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實現產業大融合,形成景村一體化、產業一體化。

一地發展,多方助力。南方電網貴州銅仁石阡供電局積極對接當地產業發展用電需求,投資121.9萬元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建設,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電力保障﹔貴州交建集團投入180余萬元完善村內道路網絡,將補齊困牛山交通設施方面短板弱項。

基礎建設熱火朝天,產業發展欣欣向榮。龍塘鎮人大主席雷生說:“精神傳承不能停留在表面,隻有開足馬力加油干,才是對紅色精神的最好傳承。”

“90后”大學生萬仕洪今年8月放棄縣城裡的工作,回村支持家鄉發展。不久前當選村委委員的他,說起回鄉的原因:“當年的紅軍為了百姓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也要為家鄉振興貢獻力量。”

今年以來,隨著到困牛山瞻仰緬懷的人越來越多,在村裡辦農家樂的張國富搭上了致富的快車,最多一天接待300余人,全年營業額在25萬元左右。眼瞅著村子越來越好,張國富時常提醒自己:“不能忘本,要心存感恩。”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27日 第 06 版)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