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思南視窗>>社會傳真

思南塘頭鎮:群山碧玉妝

2021年12月01日08:47 |
小字號

“窩坑口徑60厘米,深度也是60厘米,窩底必須四角登底,把耕作層泥土回填一部分到窩底裡。”11月29日,思南縣塘頭鎮新一輪退耕還林栽培技術現場會在太平村水井堡組展開。

塘頭鎮林業環保站的劉成正忙著進行培訓,“掩埋后要用腳將泥土踩結實,植好的株要確保嫁接處裸露在外面,植株間要達到窩距3米、行距4米的距離”。

“把這些地栽上樹,國家不僅免費提供苗木,而且每畝還補助我們1200元,同時給我們帶來務工機會,每天輕輕鬆鬆就可以掙到80塊錢。”田景福修剪著手裡的苗木說道,“我還是片區生態護林員,每月拿著800元的工資,現在環境更美了,生活也更有盼頭了。”

站在山頂眺望,滿眼的綠色延展到白鷺湖國家濕地公園湖邊上,湖光山色渾然一體。

2013年12月,通過國家林業局批復,該濕地公園正式進入試點建設階段,經過近8年的建設發展,濕地與森林已形成湖光山色美景,“百裡畫廊”更加美。背靠濕地公園的塘頭鎮將生態環保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起來,“念好山字經、寫好水文章”,帶領群眾走靠山護山、上岸發展的“綠色生態之路”。

“自2014年第一輪退耕還林項目實施以來,我們就動員群眾,將轄區內25度以上坡耕地進行退耕還林。”塘頭鎮分管副鎮長李國軍介紹道,“截至2020年,全鎮退耕還林11281畝,森林覆蓋率達鎮域面積的60%以上,同時群眾享受政策補助資金達135萬多元。”

塘頭鎮活用退耕還林相關政策,將部分群眾轉變為林管員,長年聘用生態護林員63人、天保林護林員3人、商品林停伐護林員4人,年發工資共計70萬余元。

“我們今年退耕還林面積是1800畝,經過前幾年的規模造林,現在是‘見縫插針’咯。”塘頭鎮林業環保站張先蓉介紹,“禁止山頭出現‘牛皮癬’是我們的目標,將結合群眾需求因地制宜,隔居家戶近的移栽經果林類苗木,遠一點的種植商品林類苗木,確保山清水秀與提高群眾生活幸福指數相得益彰。”

數據顯示,塘頭鎮2020年度退耕還林面積下派任務為1800畝,分布在太平、桃山、沙壩、新坪、坪壩、風清等10余村,種植柏樹、蜂糖李等苗木共計11.7萬余株。造林結束后,將實現轄區內25度坡耕地以上森林基本全覆蓋的目標。

“我們今天移栽的是蜂糖李苗木,這個點要栽800來株。”當了十來年護林員、在現場負責帶班的人員張忠發說,“政府領導非常用心,經過實地考察后協商苗木供應商,根據群眾需求採購苗木,做好群眾貼心人。”

“打造家庭式微果園,讓來塘頭鎮游玩的人既能感受到環境的美好,在移步換景間又能品嘗到生態水果,做到游、食和群眾致富三不誤。”塘頭鎮黨委書記田永逸表示,“鄉村振興的命脈在哪裡,之前一味追求產業格局的大,實踐下來效果不甚理想,而今背負著塘頭鎮7萬多父老鄉親的期盼,依托綠色發展之路,構建家庭式微果園值得憧憬。”

塘頭鎮圍繞特色產業已打造了關中壩萬畝蓮藕、機場壩萬畝油菜、芭蕉萬畝“雙高”紅薯、泗河壩萬畝水稻+種植養殖基地,以及仁和場片區香椿、旗山社區佛手中藥材種植基地等,壩區群眾都有了相對穩定的就業地點,而對於處在高山地區的村寨而言,穩定的就業崗位捉襟見肘,人在鄉情在,鄉村振興也才有的放矢。構建家庭式微果園,增加群眾收入渠道,讓產、銷符合村居實際,助力群眾增收致富。(黃河)

來源:銅仁日報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