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文教

一針一線皆精彩

布依族服飾展在省非遺博覽館舉行

2021年11月30日09:08 | 來源:貴陽晚報
小字號

織錦中藏著地圖,蠟染中畫著山水,刺繡中再現花鳥魚虫……看似素雅的布依族服飾,一針一線皆是精彩,一絲一縷皆有故事。11月23日—12月23日,“禮制衣承——布依族服飾展”在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非遺工坊舉行。

此次展覽展出了布依族的刺繡、藍染、織造等服飾近30套,以及大量貴州各地區布依族的生活影像。這些展品和影像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文化工作者和民間服飾愛好者長期深入鄉村收集得來,它們承載了布依族的歷史演進、人生禮俗、人文思想。

一脈相承又多元共存

初入展廳,以青、藍、白等顏色為主的布依族服飾顯得清新素雅,細看才發現,內裡其實大有文章。零星分布在衣領、袖口、肩部、飄帶等處的刺繡、蠟染、織錦包含深意,值得玩味。

散碎在服飾中的紋樣,有表達天象遐思的雲紋、太陽紋、金烏紋等,有表現一方水土的水紋、田紋、雨點、谷粒、樹林等,還有表示萬物有靈的花草紋、蝴蝶紋、魚紋等。這些紋樣與服裝的搭配,蘊含了布依族人民的情思和遐想。

在六盤水市水城區的布依族服飾中,刺繡使用的紅、黃、綠三色象征著肥沃田地和豐收﹔在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布依族服飾中,蠟染圖式中六個相連的渦紋象征著布依族的六大家族,還有看似抽象的織錦圖案中竟暗含著祖先由廣西遷移到貴州的地圖﹔在獨山縣布依族服飾中,一條小小的背帶上繡著牡丹、石榴、南瓜、蓮花紋樣,其獨特的工藝是當地的經典之作。由此可見,在貴州的布依族因所在地區不同,其服飾也各有特點。

據介紹,這與貴州特殊的地理條件有關。有的地區相對封閉,保持了較為古老的服裝型制,有的地區則與外界交流甚深,接納了“時興”的款式,有的地區是古裝與便裝並存,便裝為日用服飾,古裝為祭祀禮服。正是因為這種發展時空的差異性,布依族服飾呈現一脈相承又多元共存的特點,甚至不同類型的服飾保留了歷朝歷代的典型特征,使得原來審美形成的風格承襲至今。

回歸鄉土傳承技藝

在展廳一角,由非遺傳承人伍德芬帶隊的布依族婦女們一邊用布依語聊天,一邊刺繡、畫蠟,現場展示著布依族服飾的制作技藝。她們都是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扁擔山鎮凹子村的村民,穿著本民族服飾,成了這次展覽上最好的模特。

她們穿著的右衽上衣,袖子有刺繡和織錦裝飾,領口和衣后擺鑲著織錦﹔純手工制作的百褶裙上裝飾著星星點點的圖案,被稱為滿天星﹔頭上盤著假發裝飾,據說以前用的都是老一輩的真發。她們告訴記者,要制作這麼一身服飾至少要花費一位繡娘一年的時間。

“我們的布都是純植物染的,需要上山挖染料回來熬煮。”繡娘伍麗介紹,制作一套衣服,光是染布就得花費一個夏天的時間,因為需要多染幾遍才可以看到現在的深色。而刺繡更是需要耐心,記者拜訪當天,她用了一整天時間才繡完一個5厘米左右的小方塊,而這只是一件衣服肩部裝飾的一小部分。還有,百褶裙的褶皺都是繡娘們用手一點點擠出來的。

2014年,從北京回鄉的伍德芬,在村裡創辦了一個專注於本民族服飾的工作室。7年來,經過伍德芬的不斷努力和創新,工作室從原本的10來平方米的磚瓦房升級成了佔地1200多平方米的工廠,織布機從原本僅有的2台變成了10多台,工人也從伍德芬和奶奶2個人增加到了如今的25名工人,其中有14名貧困戶。

此次受邀參展,伍德芬帶了6名同村的婦女一同前往。“我們跟著伍老師,打點零工每個月能賺兩千多塊錢,要是全職來做,收入能達到四五千。”繡娘們告訴記者,她們從小就跟著母親或者奶奶學習蠟染、刺繡,后來因為外出打工,大多荒廢了技藝。繡娘伍麗是因為需要照顧老人和孩子才回村的,她怎麼也沒想到這些原本以為“土”、以為“耽誤時間”的刺繡、蠟染竟然能賣錢,讓她們可以不用出遠門就能養家糊口。

據悉,此次展覽為期一月,市民可自行前往多彩貴州文創園免費觀展。(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董容語)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