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出高質量 “放”出高效率
——納雍縣厙東關鄉陶營村“抓兩頭放中間”產業發展模式探索
秋高氣爽,從杭瑞高速厙東關站駛出,納雍縣厙東關鄉陶營村漫山遍野的櫻桃樹便映入眼帘。
櫻桃樹包圍的村委會大樓旁,“陶營實踐”幾個大字印証著流淌在這個烏蒙小山村血液裡的改革基因。
數據佐証著陶營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9300元﹔今年上半年,全村櫻桃銷售收入達到1600余萬元﹔目前村總資產達到8100余萬元,經營性資產達到700萬元。
但曾經的陶營村,卻讓村黨總支書記肖軍一臉惆悵——90%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家裡就剩“一老一小”,村集體積累幾乎為零,屬於典型的“空殼村”。
陶營之變,始於2013年底。陶營之變,得益於產業。
“發展什麼產業合適?”一直以來,這是縈繞在村支兩委干部頭上的問題。
此前陶營就有零散種植櫻桃的歷史,且陶營的土質種出的櫻桃顆大飽滿口感好。“2013年底我們便以瑪瑙紅這個品種為主體,在村支兩委帶動下,開始大面積種植櫻桃。”肖軍說。
但粗放的管理,卻給滿懷信心的陶營村澆了一盆冷水——櫻桃樹遠遠超過標准高度,暴露出櫻桃品質不優、櫻桃採摘安全隱患大等問題。
針對問題,陶營村決定由村委牽頭成立合作社,流轉100畝櫻桃園,由合作社統一管護和銷售,帶著大家一起干。
“主要目的是起一個示范帶頭作用,讓老百姓有一個參照的標杆。”肖軍說,“合作社規范種植的櫻桃比普通農戶種植的質量更好、價格更高,老百姓看到就曉得我們走的路是對的。”
經過一年的發展,在修枝整形到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統一標准,示范帶動效果明顯。陶營村的櫻桃種植和管理再次回到正軌,越來越多的種植戶希望將自家的櫻桃園納入合作社統一管理。
老問題雖然解決了,但一些新問題也開始凸顯出來。
2017年陶營村村委流轉的櫻桃園不僅沒有盈利,還虧了5萬多元。“土地流轉后百姓的內生動力不強,管護成本太高,管理壓力大。”肖軍坦言,全部東西都大包大攬,這是傳統合作社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
一個大膽的想法出現在肖軍腦海中,“能不能完全按照公司模式來運作,土地還給百姓,合作社隻管前端技術指導和后端銷售?”
在不斷的實踐中,2018年,陶營村“抓兩頭放中間”這一發展模式逐漸形成——老百姓用土地入股進合作社,合作社隻負責前端櫻桃苗的選購和技術指導等,中間的管護則完全交給老百姓,合作社保底收購后統一銷售。
“這樣他們就可以賺兩份錢,一是自己種好了賣給合作社的錢,二是合作社統一銷售后盈利的分紅。”肖軍笑著說。
2019年,陶營村再次深化了這一模式的應用,將全村800余戶人家分成51個聯戶體,每個聯戶體由一名聯戶長帶頭,並對51名聯戶長進行從管理到採摘等環節的培訓,再由聯戶長帶動其所屬的聯戶體發展櫻桃產業。
“比如櫻桃上市的時候,村裡接到5噸的訂單,我們便分解到51個聯戶體中,由聯戶長來負責統籌,一般情況下5噸櫻桃能夠在2個小時內保質保量地全部集中到村裡。”肖軍說,這樣就進一步釋放了合作社的壓力,合作社能一心扑在櫻桃銷售和品牌打造上。
在這種模式帶動下,如今的陶營村除了住房道路等生活基礎設施用地外,全村種植櫻桃4800多畝,櫻桃成為陶營村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目前,陶營村櫻桃的銷售已經覆蓋了北京、上海、廣州等26個城市,合作社還配備了專門的電商銷售渠道和冷鏈運輸渠道,冷鏈運輸24小時之內能夠將櫻桃送到消費者手中。
為了進一步提升櫻桃附加值,陶營村開始探索櫻桃深加工,目前櫻桃酒已經量產。同時,陶營村還開始探索櫻桃樹下套種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眼下櫻桃採摘的季節雖已過,但其樹下長勢良好的1500畝中藥材頭花蓼,又能給村民帶來一條致富新途徑。“頭花蓼預計能讓每畝地增收2000元至3000元。我們現在還在試種黑木耳,希望能有更多的產業帶動百姓增收。”肖軍又開始謀劃陶營村下一步的發展。(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范力、王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