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玉屏視窗>>政務要聞

玉屏: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書寫鄉村振興“大文章”

2021年09月24日12:14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郭家灣村民在打掃自己家庭院。楊江平攝
郭家灣村民在打掃自己家庭院。楊江平攝

一條條組組通的水泥路蜿蜒盤旋,像玉帶一樣延伸到侗鄉的每一個角落﹔一幢幢白牆紅瓦的民居鱗次櫛比,像一顆顆珍珠點綴在侗鄉大地的青山綠水間……時下,奔走在侗鄉大地上,一幅幅令人欣喜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黨的十九大以來,玉屏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緊緊抓住農民增收致富這個關鍵,加快推進全縣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奮力在打造鄉村振興的玉屏樣板。

著眼“源頭核心” 聚力強化主導產業

近年來,玉屏縣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產業發展“八要素”,以油茶、精品水果、生豬養殖、食用菌四大主導產業為基礎,按照“提質一產、壯大二產、培養三產”的思路,立足優勢、提前謀劃,把四大主導產業做成品牌產業、精品產業、支柱產業,讓農民增收致富,奮力實現鄉村振興。

玉屏種植油茶歷史悠久,自明清以來,油茶就已成為玉屏對外貿易的重要物品之一,到1958年,全縣油茶育林面積達18萬畝,成為貴州省當時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縣份,因此榮獲周恩來總理親筆書寫的“中國油茶之鄉”稱號,2014年“玉屏茶油”更是被國家質監總局列為地理保護標志產品。

此外,玉屏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把發展油茶產業把油茶產業作為富民的特色產業,加強與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大連民族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建立“貴州省油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南山地油茶創新利用中心”等科研平台,對茶油加工工藝、油茶新產品研發、油茶選育等進行科學研究,使油茶產業煥發了新生機,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成為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主導產業之一。

玉屏人並不滿足於油茶產業帶來的“甜頭”,還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套種太子參、鹿茸菇等經濟作物,不僅節約集約利用了土地資源,提高了林地資源利用率和單位林地產出率,還有效改善了林地環境,培肥地力,實現經濟效益翻幾翻。朱家場鎮魚塘村村支書的姚敦科說,“我們從2020年年前開始種植鹿茸菇,現在已經種植了200多畝,預計到三月底之前要種上1000多畝,隻要我們好好管護,縣裡的扶投公司負責回收,不愁銷路。”

“油茶林栽種菌子,我們的益處很大,遠的不說,僅說來這裡務工,就可以幫我們這些留守老人增加一些收入。”朱家場鎮謝橋村村民一邊忙活著手裡的活一邊說,全面推廣“油茶+”模式,大力發展林下菌、林下雞、林下藥等“短平快”產業,合理利用空間。

林下套種模式既維持了原有產業的健康發展,又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率,減少了油茶種植前期沒有收益的經濟壓力,讓每年的土地租金、施肥、除虫等各項開支都有了保障,提高了扶貧產業發展的效益,更能持續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油茶+”模式將繼續在全縣范圍內進行大力推廣,真正把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助推玉屏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有了油茶產業這個“香餑餑”,玉屏縣外出務工的人逐漸減少,不少村民在自己的家門口攬起了活,朱家場鎮魚塘村村民姚茂成便是其中一個。姚茂成開心地說,“我現在把自己家裡面的油茶樹租給貴州黔玉油茶開發有限公司,我們夫妻兩個人又在這裡務工,每年能得到四五萬元的收益。”

截至目前,玉屏縣共種植油茶22萬畝,並全面推廣“油茶+”套種養模式,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套種中藥材、食用菌、蔬菜等6460畝農作物﹔共種植黃桃2.3萬畝,其中1.6萬畝進入盛產期﹔累計完成食用菌種植6210萬棒,共採收2.678萬噸﹔全縣生豬存欄全縣生豬存欄13.61萬頭,出欄11.84萬頭,同比增長18.27%,並引導全縣215戶規模生豬養殖大戶積極投入生產。

著眼“農田基礎” 聚力做優壩區產業

近日,村民們正在玉屏侗族自治縣新店鎮洞坪村蔬菜基地裡忙的不亦樂乎,他們忙著給基地裡栽種的蔬菜除草、遮陰、翻新土壤。

“我們洞坪村蔬菜壩區共598畝,種植了花椰菜、蓮花白、蓮藕、反季節黃瓜等蔬菜,共覆蓋全村52戶脫貧戶,每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壩區每年年產值達到700元萬左右,畝產達到12000元以上。”新店鎮洞坪村駐村第一書記曹水說。

不僅是新店鎮洞坪村,玉屏還在縣內18個300畝以上壩區發展了辣椒、西瓜、西藍花等多種農作物,壩區覆蓋周圍農戶達21795人,帶動了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為做好壩區產業,玉屏侗族自治縣還成立了供農和擁軍2家合作社,培養了5戶農機大戶,滿足了全縣糧食作物生產的耕、播、防、收機械化作業,形成了覆蓋全縣、輻射周邊的作業服務能力。

2019年3月,玉屏縣供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后,通過流轉土地,整合土地資源,發展壩區產業種植,解決了大量耕地閑置的問題,在機械化耕種的同時,又為周邊村民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增加了群眾收入。

截至目前,該合作社共發展了沙水坪、洞坪、彰寨、五裡橋等4個壩區,流轉土地達900余畝,發展了西蘭花、優質水稻、西瓜、辣椒、七彩雞養殖等多個產業。2020年產值達70余萬元,惠及100余名農戶。

同時,玉屏縣供農農機專業合作社培養了一大批的職業農民,鍛煉了他們的操作技能和服務水平,為做優壩區產業提供了人才保障。農機合作社裡的每個農機手以2萬元以上入股,股金隻能轉讓不能退股,強化了群眾的利益聯結,增強了社員的責任感。在合作社內開旋耕機耕地的工作人員申江濤說:“我在合作社上班,每個月都有穩定的收入,能掙到4000多元以上。”

2020年9月,受持續陰雨天氣影響,玉屏縣內種植的水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倒伏和發芽情況。為抓住有利時機,搶收搶種,縣供農農機農民合作社積極參與,調動合作社內各類農業機械,幫助農戶最大程度減少糧食損失。

自該合作社成立以來,共為群眾耕地18000余畝,收購稻谷6000余畝,噴洒農藥化肥1300余畝,降低勞動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服務范圍涵蓋玉屏、萬山、鬆桃、岑鞏等周邊區縣。

著眼“一點一帶” 聚力做好試點示范

“比一比,賽一賽,看看誰家的庭院最美麗”,筆者剛走進玉屏侗族自治縣亞魚鄉郭家灣村,就看見村裡面舉辦“最美庭院”的創建比賽,村民們都鉚足了勁,家家戶戶把房前屋后打掃得干干淨淨,裝扮的漂漂亮亮。

郭家灣村村民吳桂珍說,“村裡發生了很多變化,路通了,家家戶戶更衛生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村容變美了,村民們的精氣神也更足了。

不僅如此,郭家灣村還實施了農村廁所糞污治理,高標准農田項目、廁所改造、冷庫建設、水稻選優品種及特色油菜種植等項目,曾經的撂荒地、閑置地、荒山坡,現在被綠色稻苗、精品水果等高效農業全覆蓋,既美化了農村人居環境,又優化了郭家灣村的特色產業。

近年來,玉屏縣按照“縣級統籌、部門主抓、鄉鎮主推、群眾主體”工作思路和保持特色風貌、安全實用原則,以村民意願為落腳點,加大投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一維四改五化”工程,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短板﹔聘請脫貧戶為主的村民,擔任村級護林員、護河員、護路員、保潔員、協調員“五員”,管理維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衛生,引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結合“農村垃圾兌換”試點,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聯動處理模式,率先在全省縣級層面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玉屏縣出台了鄉村振興人局環境整治三年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圍繞“立足美、聚焦保、著力改、促進美”的工作要求,高效推進村庄清潔行動,做到徹底清潔、常態清潔。同時,還創新開展“最美社區”“最美庭院”“最美玉屏人”等“玉見·最美”系列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和群眾文明素質,營造愛護環境衛生、建設美好家園的文明新風尚,穩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一早,在皂角坪街道瓮陽村瓮陽鋪組的梅香跑山豬養殖場裡,邊子香打開了圈舍的大門,把梅香豬趕往山坡放養,一時間鬆樹林裡、桃林間滿是梅香豬的身影。

據悉,該養殖項目建設於2020年7月,項目以“村委會+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並採取“73”模式與建檔立卡戶建立利益鏈接機制,即利潤的70%作為村裡建檔立卡戶的產業扶貧“10113”分紅,3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每戶可增收2400元。

梅香跑山豬養殖項目只是瓮陽村發展的產業之一。瓮陽村還依托本村的自然優勢,先后發展起了黃桃、草莓、蔬菜等產業。

產業是富民之本、致富之源,2018年,朱家場鎮混寨村立足村情,在產業培育和發展上花心思、下功夫,因地制宜,多措並舉謀劃當地特色的黃桃產業。

楊德仙是混寨村黃桃種植者之一。2014年,楊德仙流轉400余畝土地,種植了蟠桃、黃桃、李子等多種水果。2018年,楊德仙的水果種植基地被全國婦聯評為“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2020年,楊德仙收獲水果近20萬斤。在她的帶動下,該村還結合村情實際,建立了千畝水果基地,並充分利用臨近茶花泉景區、青山沖水庫等旅游資源優勢,開發農業觀光旅游,實現了農旅一體化發展。

近年來,玉屏縣圍繞瓮陽、楊柳、混寨、桐木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帶,按照“連點成線、串珠成鏈”形成產業示范帶,引領多產業發展,全力助推鄉村振興。(徐雪、趙瀟澤、楊璐)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