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國儲林走新路 “一林多用”促增收

今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按照“綠色、有機、高效”的林下經濟發展定位,以森林資源保護、利用為基礎,立足自身林地資源優勢,在探索林下產業發展新路上,通過“國家儲備林+”項目,在林地裡套種中藥材和名貴樹種等,實現“一林多用”,綠地生金。
近段時間以來,印江朗溪鎮鐵家村的林子裡熱鬧非凡,上百名群眾在林中玩起“椴木接力賽”。今年,該縣在探索“國儲林+”項目過程中,該村成為了首批在林下發展茯苓種植試點村,並獲得了該縣林業局茯苓專班的重點技術支持,每天都有專技人員手把手指導。
“這個茯苓種植,每個溝種多少,要根據椴木的大小和溝的寬度、深度進行擺放。”該縣林業局茯苓專班技術人員陳祥耐心給群眾講解。
茯苓是一種寄生在鬆樹根上的菌類植物,適宜生長在海拔高度為600米-800米的坡地,要求在排灌水良好、酸鹼度適中、背風面向陽的沙壤土上栽培。而在印江,像這樣的自然生長環境較為普遍。因此,該縣自啟動國儲林項目以來,便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地理優勢,逐步在全縣開始試點布局。
據該縣林業局副局長蔡叢健介紹,今年該縣以實施國家儲備林為契機,探索國儲林+林下經濟模式,為提高實施國儲林項目採伐的馬尾鬆材的利用價值,把洋溪鎮、朗溪鎮作為茯苓種植的試點鄉鎮,今年計劃在洋溪鎮種植150畝,樹蔸種植2000株,朗溪鎮種植50畝,樹蔸種植8000株,探索利用馬尾鬆種植茯苓的經驗,為下一步更加有效利用馬尾鬆材提供參考,從而推進全縣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
優質的林地資源和寬鬆的投資環境,也成功吸引了不少企業前來投資興業,謀求發展。
“國儲林項目二期是由我們公司負責,目前正在實施的是二期中林下經濟板塊中的茯苓種植,有朗溪和洋溪兩個點,我們就地取材,利用國儲林項目採伐的馬尾鬆材作為原材料,實現一材多用。”貴州梵淨山淨沃農業綜合開發公司融資部負責人饒桂林介紹了項目的實施情況。
作為該縣國儲林二期項目建設的重點鄉鎮洋溪鎮,項目剛一落地,便在該鎮群眾中激起千層浪,大家不但踴躍將林地流轉出來,還紛紛加入到國家儲備林建設上來,該鎮53歲的坪林村村民楊安鬆便是參與國儲林建設的人員之一。他不僅將自家的30余畝林地流轉納入國儲林建設項目,每天還和家人一起來到林下務工。
對於山林能流轉出來賺錢,洋溪鎮坪林村村民楊安鬆激動不已:“我們家有35畝林地,流轉出來參與國儲林項目,流轉金等打在我卡上就是2.6萬多元,我們家一天還有三個勞動力在這裡務工,工資每人120元一天,很實惠。”
目前,洋溪鎮的國儲林項目總面積已接近1.9萬畝,項目惠及全鎮10余個村上千戶群眾,項目整體推進順利。
“今年洋溪鎮國儲林共18747畝,共涉及14個村。在收儲過程中,統一按照33年一個周期標准,11年支付一次土地租金,以每畝550元的價格流轉林地,目前已經施工了6000多畝。”洋溪林業站站長歐飛介紹了項目的施工情況。
截至目前,印江全縣實施的國儲林項目總面積為22萬畝,工程總投資17.94億元。該縣探索的“國儲林+”項目,已經成為推動全縣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綠色生金,一林多用促增收的新引擎。(張麗娟、王東)
來源:銅仁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