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
這裡有我太多的回憶
——瓮安縣猴場鎮大田壩村扶貧干部蔣樹青

我叫蔣樹青,2017年10月,根據縣委、縣政府,鎮委、鎮政府的安排,我奔赴前線,來到了瓮安縣猴場鎮青池村駐村扶貧,迎戰脫貧攻堅。
10月2日,根據駐村工作隊的統一安排,我被安排到青池村的關岩、木生組。我與同事對木生、關岩組的全部農戶進行了摸排登記,了解大家的生活生產情況以及住房、飲水等相關情況,從摸排的情況來看,讓我記憶較深刻的有兩件事。
瞿廷付戶,他現在56歲了,一人戶。因年幼時不幸患有疾病,現口齒不清,腿腳走路不便,家中也隻有不到1畝的田土,生活艱難。了解到相關情況后,我們及時向工作隊上報,把該戶納入低保,對該戶的住房進行了“金包銀”改裝,並為其安排公益性崗位。
但人心往往是不足的,在他人的誘導下,瞿廷付強烈要求我們給他新建廚房。當我聽到時我是氣不打一處出,但考慮到他的情況,我好好和他進行了溝通,對他說:“國家政策我們不能違背,隻要我能幫助到你的,我一定會盡心盡力地去幫助你,你要信任我們……”
通過多次走訪政策解釋,他終於想通了,也不再胡攪蠻纏了,此后,還和我成為了很要好的“朋友”。因后期工作隊的調整,我不再是木生、關岩組的網格員,但瞿廷付時常和我聯系,“小蔣,今天我釣到了魚,你來家裡面吃飯哈!”瞿廷付口齒不清地說道,這是我駐村以來聽到的最讓人感動的話語了。
人們常說,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對他好,他哪能不動容。
另一件事是關岩組的飲水問題。關岩組地處青池村最邊緣的村組,與黃平縣接壤,雖是崇山峻嶺,但一到熱天就容易缺水。了解到情況后,我們立即組織召開了群眾會,群眾對這個事是很支持的,但尋找水源點,是困擾村民多年的一個難題。后經排查,最理想的有兩個水源點,一是位於鬆坪村的一處水源,另一處是相鄰組木生組的水源點,距離太遠、施工困難、花費較大以及兩個相鄰的村民組由於一些原因產生的矛盾等因素,讓施工一度被阻礙……
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走訪了木生組的村民組組長以及意見較大的幾戶農戶,與他們好好溝通,宣講國家現行的相關政策,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立即組織群眾開挖溝渠,掩埋水管。經過二十多天的努力,終於解決了多年來一直困擾關岩組村民的難題,村民們也樂開了花。
經過三年多的駐村工作,我與老百姓結下了深刻的友誼,也與戰友們建立了最深刻的戰友情。
我清晰地記得,每晚10點我們還在為第二天的任務作安排﹔
我清晰地記得,每年冬天,我們不畏寒冷在冰天雪地裡摸爬滾打去慰問困難群眾,為他們送去生活必需品,來回10多公裡的山路,走到村駐地天已黑﹔
我清晰地記得,過年前兩天我們還在為舉辦村運動會忙個不停,為解決村民矛盾深夜上門調解﹔
我清晰地記得,同事們因壓力過大,情緒失控放聲大哭過后,又默默回到崗位堅持工作﹔
駐村這些年來,有太多的事難以忘懷。43位戰友齊心協力,三年汗水終澆灌出幸福花朵,脫貧攻堅取得了勝利。經過這段時間的磨礪,我收獲頗多,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多為群眾辦實事、好事,增進才干,在鍛煉中增加知識、在實踐中增加自己的生活閱歷。(講述人 蔣樹青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