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瓮安視窗>>瓮安新聞

我的扶貧故事

隻要把群眾當做一家人,沒有什麼是干不好的

——瓮安縣猴場鎮大田壩村扶貧干部龍偉

2021年08月09日15:00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我叫龍偉,是瓮安縣猴場鎮大田壩村委會的一名村干部。2016年4月,因同步小康駐村工作被派駐大田壩村﹔2016年12月換屆有幸被選為大田壩村村委會主任,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春去夏來,時節如流,從2016年4月接手扶貧工作到如今,我認識到,精准扶貧不是一句口號,不是一項任務,不是一個秀場,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深入村戶、駐足腳步,了解貧困戶內心的聲音,從小事做起,真真實實地幫他們解決點實際問題。

我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通過走訪群眾與群眾交談,了解到我們村最薄弱的就是基礎設施,通村、通組公路都是泥巴路。群眾的出行“雨天兩腿泥,晴天一身土”,我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記得我到網格最遠的農戶家來回要走3個多小時,有時入村走訪一天回到村委會時,腳也被鞋子磨出了血泡。不過我沒有任何怨言,就想著群眾走了這麼些年都沒叫苦,我怎麼能叫累呢!我深刻認識到有一條好路對於村子意味著什麼,“要想富,先修路”,於是通過駐村工作隊研判決定先進組召開群眾會申請項目。盡管群眾認同項目申請下來,但困難又來了,項目落不了地,因為該項目是公路局實施項目佔地無補償,絕大部分群眾不願意,后來通過我們三番五次入戶做工作,項目最終落地實施,三年來,新修村級公路23.84公裡,群眾也終於不用“雨天兩腿泥,晴天一身土”了。

駐村的工作,有汗有淚,更有溫情。一次的走訪讓我和一個11歲的孩子結下了深厚感情。戎祖立小朋友讓我印象深刻,他不愛說話,因爸爸犯錯入獄、媽媽離婚改嫁、爺爺過世早,現和73歲的曾祖父(戎家平)生活在一起,爺孫倆沒有生活來源,隻能依靠親戚救濟來維持生活,這一次走訪讓我心酸,因家庭的不完整導致父愛與母愛的缺失,他需要的就是更多關懷與陪伴。

為此我與同網格人員第一時間幫助其申請了低保,讓其在生活上有了保障,再聯系了小河山學校校長幫助申請教育資助。現在我們已經常入戶陪伴及輔導其學習,他也慢慢變成一個活潑開朗的小男孩。

網格群眾戎家正老人戶,在三改期間,該戶的木房立柱已經發生傾斜,我多次帶領施工隊去查看,提出要對其實施改造,但老人因多種原因不願意。為保障老人能有安全住房,我征求領導意見,要為其在旁邊新建3人平房供其居住,但老人拒絕,仍然選擇居住在不安全的住房中,見此情況我十分擔心,經過與工作隊長、副隊長多次協調最終在村委會后打掃出兩間空閑住房為兩老人居住,我多次上門邀請,老人同樣拒絕。

為保証脫貧攻堅任務按時完成,我在督促其他群眾住房安全施工的同時,常常去跟老人談心、講政策,通過老人的兒女等多渠道做工作,最終打動老人,房屋改造工作順利進行。梁柱加固、垛脊、撿瓦、板壁修補、地面硬化……改造后的房屋讓老人感覺滿意,也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記著是2018年4月20日那天,正是小河山片區趕場的日子,一封充斥著滿腔真情的感謝信被送到大田壩村村委會。信裡朴實的言語,字裡行間無不充斥著群眾對國家、對黨、對人民干部的感激之情。這封感謝信體現的是農村群眾對國家政策的感激,也是對我工作的極大認可,在以后的工作中即使受到再大的委屈,隻要想到這封感謝信,一切的困難都可以克服。

群眾工作就是用心用情,以心換心,隻要把群眾當做一家人,沒有什麼是干不了、干不好的。(講述人 龍偉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整理)

(責編:潘佳倩(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