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橋下享夏日清涼

“去不去,到有天生橋的地方逛一逛。”7月23日,貴陽市民李千向好友發出邀請,目的地是六盤水天生橋景區,自駕兩日游。
峰巒疊嶂衍生出來的天生橋,是貴州山地旅游版圖的一道奇異景觀。李千和好友要去的天生橋旅游風景區,位於六盤水市鐘山區金盆鄉干河地段,距市中心區71公路,面積9.4平方公裡,是南開省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景點就是那座雄偉壯闊的天生橋。
這座天生橋橋面高出干河河床135米,橋面長30米、寬35米,橋跨度60米,拱頂厚度15米。據岩溶地質學家考証,屬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橋。在橋上觀景,但見莽莽群山如浪起伏﹔在橋下穿越,頓覺自然世界鬼斧神工。不管是在橋上還是橋下,徐徐涼風未曾間斷。附近區域有許多洞穴、伏流、峽谷,谷底怪石嶙峋,樹木蔥郁。天生橋“誘發”出一個集旅游觀光、考察探險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景區。
天生橋屬石灰岩洞穴坍塌后的殘留洞段,生動地詮釋了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點,所謂“天生”,其實就是地質運動的結果。
有天生橋的地方就會涼爽,所以人們在夏日裡總把天生橋列為避暑的一個重要選項。《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曾推出中國天生橋專題,文中聚焦的11個著名天生橋,貴州就佔了4席,即水城金盆天生橋、織金峽谷天生橋、大方九洞天天生橋、湄潭天生橋。
在貴州眾多的天生橋中,大方的清虛洞當屬魁首。清虛洞其實就是一座天生橋,由天窗洞和溶洞組成,堪稱世界地質奇觀。清虛洞周邊群山環抱,透過天窗洞向外望,洞含麗日,頂接藍天,蔚為壯觀。天生橋橋高178.25米,跨高105.25米,橋拱最大處127.35米,最小處77.69米,橋身長400米、最寬處200米,2001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列為世界第一大天生橋。橋洞內由幾塊砂壩和草坪組成,面積約5000平方米,洞口與隴公田壩相連,洞內有小溪貫穿而過。洞后方有一個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巨大天窗,洞天之妙蘊盡在其中。洞內小橋流水,洞外田園人家,景致美不勝收,清風吹拂的時候,那陣陣涼意讓來此避暑的游客產生如臨仙境之感。
如今的清虛洞,每年接待游客數十萬人次。“大方縣打出的清虛洞避暑牌,獨樹一幟。我們就喜歡來這樣的地方旅游,願意被氣候征服,被景致征服。這是一種很美妙的感覺。”上海游客劉崇佳說,貴州山多,秘密也多,就沖著這些秘密,很樂意再來貴州。
清虛洞以近似於阿凡達的科幻奇景取勝,而雲門囤則以河水穿洞名震天下。
匆匆而下的樂安江在位於遵義市新蒲新區三渡鎮的雲門囤來一個急轉彎,然后在那看似無路可走的情況下,突然破崖穿越而過。經過億萬年的沖刷侵蝕,水穿洞變成了一座寬約80米、高約100米的超級天生橋。圍繞雲門囤,如今已建設成以避暑度假為主,兼具休閑、娛樂、觀光、探險、科考功能的原生態旅游景區。下游修建水電站形成的人工湖,使得湍急的樂安江在雲門囤段忽然變得安靜,如鏡湖水倒映著天生橋、凌空峭壁、青藤怪石,別有一番風味。泛舟江上,涼風悠悠,愜意非常。
迥異於雲門囤天生橋,黎平縣高屯天生橋的龐大體量堪稱“巨無霸”,150米的跨度,98米寬的橋身,刷新了中國天生橋的記錄。橋下河流由福祿江、五裡江、后坡江諸水匯成,或逆水而上,或往下順流,逶迤之處都是好景致。橋下河水清澈透明,橋四周都是奇峰峻石,河兩岸森林薈萃,十分幽靜。蕩著輕舟一路往下,顧盼轉首,兩岸山光水色盡收眼底,涼意如柳輕拂臉頰,人在夏日,卻有秋天之感。曾到此消夏的浙江游客邱敏在朋友圈裡感嘆:夏游高屯天生橋,才覺世界真奇妙。
從地質學的角度看,天生橋是岩溶地貌的“廢墟”,但就是這些“廢墟”,在貴州成就了一個個令人驚艷的景區。目前被開發的天生橋只是一部分,一些藏在大山深處的天生橋仍待字閨中。到貴州天生橋共享大自然帶來的清涼,“誰人敢議清風價?無樂能過百日閑”的人文意境,自會悄然而生。(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陸青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