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本网原创

2023全国两会访谈栏目“对话地方领导”

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加快建设契合时代特征、富有六盘水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市长李巍

王秀芳
2023年03月07日08:09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六盘水是贵州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业城市,也是获批建设的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示范区建设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如何发挥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民网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市长李巍。

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市长李巍

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市长李巍

人民网:六盘水是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列入“十四五”重点支持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也是贵州唯一一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请您介绍一下六盘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有什么成绩?

李巍:作为老工业基地,六盘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煤、电、钢、材为支柱的产业体系,但和其他老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着如何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获批建设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六盘水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了重大机遇。2019年8月获批建设示范区以来,六盘水按照“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的发展思路,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是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我们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位置,持续推动能源及能源化工首位产业清洁高效发展,引领煤电钢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了正常生产煤矿机械化、智能化“两化”改造全覆盖,山脚树煤矿、发耳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在贵州率先实现煤矿井下5G通信应用,山脚树煤矿与华为携手共同构建高可用与高性能的数据中心基础底座。全市原煤产量由2016年的6064万吨增长到2022年的7409万吨,正常生产矿井平均单井规模由2016年的53.5万吨/年增长到2022年的85.5万吨/年。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十三五”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贵州省首台超临界火电机组——盘江新光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落地建设,优于国家最新发布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为同类型机组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建设的烟气除尘、脱硫和脱硝装置,实现燃煤发电的清洁高效生产。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的产品矩阵形成100多个品规,“水城钢”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

二是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我们依托资源和产业基础,积极推动纺织、新材料、新能源、旅游装备、农产品加工、物联网和现代物流等七大新兴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第一座制氢工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加氢站投入运营、第一辆运氢管束车投入使用、第一辆氢能公交车投放运营“四个第一”,“煤—焦—气—化”一体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了省内链条较为完整的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六枝磷酸铁锂项目一期建成4条生产线、产能3.2万吨/年,贵州合众锰业年产5万吨电池级硫酸锰项目实现量产。

三是大力发展农旅特色产业。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凉都三宝”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种植面积近400万亩,刺梨种植和加工规模全国最大,红心猕猴桃种植规模全省最大,水城区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盘州市被认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刺力王刺梨原液”被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盘县火腿”“水城猕猴桃”成功入选国家与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清单,“天刺力”“弥你红”等品牌进入全省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价50强名单,“凉都珍品”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旅游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及大、有中变优”,全市3A级及以上景区达54个,盘州市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五星级旅游饭店实现“零的突破”,多次荣膺“最受欢迎全域旅游目的地”“避暑旅游十佳城市”“中国康养城市50强”等荣誉称号,“康养胜地·中国凉都”名片越擦越亮,“南国冰雪城·凉都六盘水”品牌已蔚然成风。

通过努力,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公布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创建2020年度评估结果,六盘水市获得“优秀”等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农业提质增效“两园一田”建设、传统工业循环化改造绿色转型2项经验获通报表扬和全国推广,并入围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示范区;2022年再次入选国家五部委向国务院办公厅推荐的督查激励城市名单,六盘水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越走越宽。

人民网:六盘水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中,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李巍: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工作中,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的经验做法需要坚持。

第一条,坚持政府推动、多方联动、示范带动,形成合力抓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格局。构建了省统筹、市为主、县落实的政府推动工作机制。省级层面,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出台综合和专项支持政策,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并多次对示范区建设作出指示批示,省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推动;市、县、园区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专班推进的同时,建立了政府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联动局面,充分发动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产业实体等多方参与建设。坚持典型示范、由点到面的转型升级模式,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如,开展智能化少人(无人)采掘工作面示范建设,启动煤矿井下5G无线通讯技术的试点示范等,带动了产业基础高级化。

第二条,坚持绿色化、循环化、集约化、低碳化发展,走出一条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子。煤炭产业作为我市重点支柱产业,我们坚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整合资源,优化煤矿布局,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单井规模,推进煤炭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实施煤矿智能化、机械化“两化”改造,推进安全高效示范矿井建设;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动煤矿“三废”资源化利用。我们深入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强化煤电清洁低碳发展,对全市现役煤电机组开展节能改造、超低排放改造、升参数改造及智能化改造,进一步降低能耗水平;我们坚持多能互补、协同发展,持续优化电力结构,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瓦斯发电、垃圾发电等,构建“水火互补、风光互补、循环利用、多元发展”的格局。我们坚持做优做强钢铁产业,按照“高、精、优”产品定位,推进首钢水钢“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建设,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我们在延伸拓宽传统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坚持依托资源、依据市场、依靠创新、依赖环境,按照循环绿色发展的原则,择优培育“七大产业板块”,推动新兴产业集聚集群快速发展。

第三条,坚持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发展,走出一条独具山地特色的农旅产业发展新路。坚持于不可为处有为,突破喀斯特山地城市海拔高、耕地少、土地破碎、土地贫瘠等发展现代农业难题,高标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通过“三变”改革集聚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利用独特的气候优势、丰富的“三线”文化、突出的山地资源,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以丰富业态为重点,以融合发展为途径,念好全、新、融“三字经”,做足夏凉、冬雪“两篇文章”,打造“康养胜地”“南国冰雪城”城市品牌,大力培育发展山地特色文化旅游业,不断提升“中国凉都”知名度和美誉度。

人民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五项重点任务之一,充分体现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性。六盘水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

李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大举措,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有利于供给端加快恢复,带动需求扩张和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而且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对六盘水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一门心思抓高质量发展,按照“传统产业撑得起、‘风口’产业飞得起、新兴产业接得起”的工作思路,加快建设契合时代特征、富有六盘水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以比较优势为依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只有充分利用比较优势资源,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才有可能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资源丰富是六盘水最大的优势,我们将坚持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以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向转型升级要动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特色产业上深挖潜力,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加快建设在全国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是以时代特征为导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在“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内涵和要求是根据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我们将从要素构成、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品牌体系、商业模式等方面,加强对时代特征的精深研究,立足实际,遵循规律,顺应趋势,抓住发展机遇,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契合时代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突出要求。我们将坚持创新引领,推进用“外脑”借“外力”的开放式创新,拓展智库“朋友圈”,狠抓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与产业精准对接,加快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是坚持项目为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项目建设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我们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紧紧扭住项目带动“牛鼻子”,打开思路借力发展,做实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积极主动争资争项,优化全周期服务保障,千方百计引进一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战略性高科技创新项目,推动项目数量、建设质量、投资总量“三量齐升”,加快构建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