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桐梓:綠水青山繪就生態文明新畫卷

桐梓生機勃勃、綠意盎然。
6月的桐梓大地,生機勃勃、綠意盎然。
每年的這段時間,位於貴州省桐梓縣風水鎮坪子村的桐梓河畔總會迎來一批“客人”——蒼鷺。這幾天,成群的蒼鷺如約而至,或翱翔於天際或休憩覓食,構成了一幅靈動的美麗畫卷。
成群的蒼鷺如約而至。
黃昏時分的天門河濕地公園,落日余暉下的楊柳和倒影交輝相映,不少行人沿著公園綠地步道追逐著黃昏的霞光。落日將沒,霞光柔美,濕地公園美景如詩如畫。
在九壩鎮山堡社區國儲林項目建設現場,幾年前移栽的楠木、檫木等珍稀樹種已經在山林中扎根生長,與原生木相輔相成,共筑青山綠樹成蔭、欣欣向榮……
桐梓縣城。
“生態環境與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桐梓縣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嚴厲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大力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提質升級、加強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大力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綠色發展步伐,在營造藍天白雲、清水綠岸、鳥語花香良好生態的同時,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遵義市生態和環境保護局桐梓分局局長王益躍說。
水潤萬物生,走進千年水碼頭——鬆坎鎮,碧水淙淙,一棟棟古建筑依河而建,形成“水城共融”的秀美景象,令人陶醉。
鬆坎羅韓瓏攝河道鹽運集鎮大景。
過去,由於桐梓縣鬆坎河流域沿線居民過度的亂排、亂倒、亂棄以及水庫周邊釣魚、野炊等行為,導致河道淤塞、水源污染等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河湖生態環境。這樣的情況也在桐梓縣其他河流中出現。
為全面提升污水治理工程,桐梓全面加強水污染綜合整治及水生態保護修復,實行“河長制”,構建總河長、副總河長、河長及責任單位、河長辦、河道警長、義務監督員、巡河管理保潔員的組織體系,通過強化河岸、河床等環境的監測與治理、強化區域應急協調聯動、對重點區域24小時實時監控、對全縣100多個村庄的農村生活污水進行治理等措施。
如今,桐梓水質改善再上新台階,條條清水入大江,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及千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國控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全面達標,全年地表水達標率100%。
林澤八方福,桐梓縣境內河流均屬長江水系,每一棵樹都牽動著長江清流。
細風拂暖催新綠,植樹造林正當時。今年1月28日,桐梓縣舉行以“厚植生態優勢 共享生態價值”為主題的義務植樹活動,當天全縣共設 25個義務植樹點,植樹2.68萬余株,面積680畝。
國家儲備林項目對保護國家森林資源安全、破解造林綠化融資瓶頸、推動林業生態建設、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前幾年,桐梓縣全面啟動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在全縣25個鄉鎮(街道)全面推進,目前一大批楠木、鵝掌楸、紅豆杉、杜仲、珙桐等珍稀樹木正茁壯成長。
新站護林員巡山。
有人植樹造林,就要有人管林護林。該縣建立縣、鄉、村三級林長制度,全縣共設立林長490多人,參與巡山護林管理的小林長3200多人,構建“責任落實在縣、組織實施在鎮、保護發展在村”的林業發展新格局,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
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在桐梓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該縣各鄉鎮(街道)、部門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取得了一系列優異的成績。
大氣環境質量穩中有升,去年桐梓縣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98.9%,PM2.5、SO2、NO2濃度同比下降5%、10%、14%。
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2022年,桐梓縣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為90.05%,適度規模以上養殖場糞污設施設備配套率達95%以上,建立包裝廢棄物回收站點419個,覆蓋率達100%。
項目申報成果豐碩,去年,桐梓縣入庫項目6個,成功申報的赤水河流域(桐梓段)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方竹產業鏈融合發展(EOD)項目是全省通過生態環境部的3個項目之一、遵義市首例……
一組組數據的取得,是桐梓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守好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讓桐梓山更綠、林更秀、水更清、民更富的具體表現。
桐梓縣的守正與創新仍在闊步向前,如何拓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的渠道、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一條有特色、能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桐梓夜經濟火熱。
“想要厚植‘生態優勢’、做全‘生態鏈條’、做強‘生態經濟’,就要深挖‘生態+’‘旅游+’‘文化+’等業態內涵,把綠色、康養、產品、文化、市場有機結合,將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從‘靠山靠水’到‘治山理水’再到‘顯山露水’,不斷推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互促共進,走出一條具有桐梓特色的鄉村振興‘兩山’轉化之路。”王益躍說。
桐梓作為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森林資源豐富,林地面積達288萬畝,林下經濟發展空間廣闊。近年來,桐梓縣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充分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林+藥、林+菌、林+禽”等林下種養殖,走出一條“林下生金、生態富民”的新路子,讓生態效益不斷創造經濟效益,助推鄉村振興。
良好的生態環境也促進了桐梓旅游業的發展,這幾年來,桐梓依托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和區位優勢,在發展傳統的鄉村避暑游上,還積極培育壯大鄉村旅游新業態,促進全縣旅游業特色化、多樣化、高質量發展,帶動區域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七十二彎。
桐梓縣大河鎮自然生態良好,氣候宜人,素有“神州第一彎”的七十二彎更是坐落其中。5月上旬,大河鎮開展“青春逐夢正當時,此生必駕七二灣”暨七十二彎浪漫機車音樂節主題活動,旨在打造地域旅游名片,豐富旅游業態,讓好風景變成“好錢景”。
“這是我第一次來參加這樣的活動,以前對鄉村的印象可能就是農家樂之類的,但是這一次來到這裡又有機車,又有樂隊表演,還有美食、煙花表演,特別的熱鬧,我就覺得這樣的活動形式非常的新穎,也讓我曉得了桐梓的七二彎。”游客楊萬翠說。
桐梓縣杉坪花海馬鞭草盛開引客來。
豐富多元的體驗是留住游客的重要砝碼,瞄准這一點,桐梓縣全力推進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打造出了杉坪4A級生態園林式養生度假景區、水銀河大峽谷漂流、官倉農旅養生度假區、馬鬃苗族風情景區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新產品、新業態,構建了“全域、全時、多元”的旅游格局。
水銀河游客漂流。宋雙玉攝
不僅如此,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和文化底蘊,從去年開始桐梓縣融媒體中心推出《聊聊桐梓》欄目,圍繞桐梓的地域、紅色、民俗、旅游文化等本土文化,推出了天門河水電廠、鬆坎鹽運碼頭、魁岩等一系列飽含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的作品,讓游客欣賞好山好水的同時,了解山水之間的歷史故事。
官倉農業園。
青山就是財富,藍天就是幸福。眼下,桐梓縣山青、水綠、雲白、天藍,逐步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擘畫出生態文明新畫卷。(文/婁臣、李甜甜 圖片由桐梓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