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本網原創

貴州:高校助農不息 鄉村振興可待

李麗萍
2023年05月22日10:01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貴州師范大學在惠水探索推進“高校科研+龍頭企業+小微企業+合作社”發展模式,開展區域化布局、整合市場資源,深入刺梨、黃精等生產企業進行技術扶持,促成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1.貴州師范大學的石漠化綜合治理“花江模式”展示。貴州師范大學供圖.jpg

貴州師范大學的石漠化綜合治理“花江模式”展示。貴州師范大學供圖

貴州中醫藥大學建成校農直銷超市,打通校農結合“專班”直銷通道,搭建農產品聯採聯銷互通平台,利用電商、微商等方式暢通水果、蔬菜、生豬等農副產品銷路,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通過產學研平台,以技術加盟方式引薦企業在幫扶點流轉土地200余畝,年投入資金200萬元,建成食用菌種植大棚600余個,幫助農戶畝均收益3千余元……

2.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的鄉村振興成果展示牆。人民網 李麗萍攝.jpg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的鄉村振興成果展示牆。人民網 李麗萍攝

行走黔山秀水間,看稻禾青青,聽蛙鳴蟬唱,聚高校力量,助鄉村振興。2021年,貴州省教育廳先后印發《省教育廳關於提升高校創新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指導意見》《貴州省產業導師(研究生導師類)助推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實施方案(試行)》文件,開辟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新天地。

同年,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研究中心落戶安順學院,匯聚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等 20 所省內本科高校及10余所職業院校專家團隊,圍繞“五大振興”組建5個研究方向和服務“三農”9大產業專班,探索履行高校辦學職能與賦能鄉村振興統籌推進的工作模式。

3.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人民網 李麗萍攝.jpg

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人民網 李麗萍攝

農業強、農民富,基礎在於產業振興。為挖掘產業優勢賦能鄉村振興,貴州大學選拔十名“技術村長”進駐十個樣板村,組織百名專業教師服務貴州農業特色產業,發動千名本碩博學生服務鄉村振興。通過開展校地、校企合作,推動技術服務和培訓,逐步將農村綠色優質的農副產品、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轉化成為當地的特色優勢產業。

4.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院士指導春耕備耕工作。貴州大學供圖.jpg

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院士指導春耕備耕工作。貴州大學供圖

實現農業發展從增產向提質的轉向,關鍵在於增強科技創新供給能力。遵義師范學院融入“地方科技創新體系”,結合地方企業和產業特色,成立“綠色生態校企創新聯盟”。在幫扶湄潭農業產業的過程中,該校選派博士服務團為8家農業企業解決瓶頸技術難題,促成高校技術人員與企業、農民的互動雙贏。

人才聚則鄉村興,打造農業領域領軍人才、骨干人才和農技人才“三支隊伍”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圍繞銅仁和貴州山地經濟發展現狀,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按照“與地方經濟互動,與崗位需求同步”的建設理念,推進高等院校學科專業建設調整與人才培養路徑的改革創新,打造當地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人才源。

5.安順學院的鄉村振興成果展示牆。人民網 李麗萍攝.jpg

安順學院的鄉村振興成果展示牆。人民網 李麗萍攝

通過將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五大職能與鄉村振興服務融合,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在各高校的努力下共同實施“科學技術創新研究工程”,推行“產業導師”舉措,成立產業專班,不斷推動高校科研與農業農村實踐相結合,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截至目前,安順學院在全省挂牌運行30余個鄉村振興產學研基地,覆蓋農戶和一線農技人員2萬余人次。此外,學校成立的4個研究方向、9個產業專班與多家單位簽訂服務協議,並與安順市鄉村振興局等部門、公司簽訂29項涉及鄉村振興工作的社會服務類項目,經費超429萬元,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撐。

6.安順學院農業產業幫扶基地。安順學院供圖.jpg

安順學院農業產業幫扶基地。安順學院供圖

作為貴州省教育廳批准成立的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研究中心持續推進理論創新,以指導實踐、推進工作。三年來,該中心連續承辦“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 5·18 全國高端學術會議”,結合貴州發展需求,匯聚各方才智,碰撞新思路、產出新方法,為開拓鄉村振興路徑貢獻智庫力量。

今年, 5·18 全國高端學術會議的主題為2023年“文旅融合”“校旅結合”助力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研究中心立足貴州作為旅游大省的資源稟賦,探索將鄉村振興與全省特色農業、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相結合,以文化旅游賦能農業農村發展的特色之路。

7.2023年“文旅融合”“校旅結合”助力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學術研討會現場。人民網 李麗萍攝.jpg

2023年“文旅融合”“校旅結合”助力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學術研討會現場。人民網 李麗萍攝

磨礪以須、及鋒而試。歷時12年攻關,貴州師范大學科研團隊探索石漠化綜合治理的“花江模式”,為貴州78個縣(市、區)同類環境石漠化綜合防治提供了治理方法,並為“中國丹霞赤水”“中國貴州梵淨山”等申遺項目提供科技支撐,使貴州荔波、施秉等成功入列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筑起文旅砥柱。

8.貴州民族大學下鄉開展科普活動。貴州民族大學供圖

貴州民族大學下鄉開展科普活動。貴州民族大學供圖

在鎮遠縣秀地村、報京村的校園牆角、田野地頭、山澗溪邊,遍布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師生層疊的足跡。圍繞新時代農文旅新農村發展需求,師生深入村寨開展環境設計、規劃藝術實踐基地,促成當地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擦亮了旅游“名片”。貫通理論實踐、打通產學研用,高校共建釋放的聚合效應,激發了文旅產業的創新活力。

9.戰略合作協議簽訂現場。人民網 李麗萍攝.jpg

戰略合作協議簽訂現場。人民網 李麗萍攝

為進一步擴建合作交流平台,提高引領協作效能,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同“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高峰論壇組委會、貴州省科協助力鄉村振興聯合體等多個平台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啟了高校與鄉村振興相關機構跨界合作、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聚焦西部地區鄉村振興研究,該中心將與各方搭建多層次、多形式的合作關系,基於產業、人才、文化、振興和組織的“五大振興”目標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致力於提煉鄉村振興的貴州經驗,打造鄉村振興的貴州樣本,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慧方案。

10.貴州中醫藥大學專家開展中藥種植技術培訓。貴州中醫藥大學供圖.jpg

貴州中醫藥大學專家開展中藥種植技術培訓。貴州中醫藥大學供圖

如今,貴州鄉村振興案例亮點紛呈,“5·18”論壇品牌影響力大幅提升,高校相關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學科建設取得新突破,逐步實現服務鄉村振興與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雙線並進、同頻共振。積跬步以至千裡,辦好高等教育、服務農業農村,貴州高校正潛心投身於更高水平、更大規模賦能鄉村振興的火熱事業,擘畫產業興、百姓富、農村美的斑斕圖景。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