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桐梓:保護與傳承並重 讓非遺綻放光彩

2023年04月23日09:34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桐梓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擁有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桐梓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桐梓人民智慧的結晶。近年來,桐梓縣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加大保護和傳承工作力度,讓桐梓非遺綻放無限魅力。

近日,走進桐梓縣文化館非遺展廳,裡面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桐梓縣文化館非遺辦公室主任曾學林正忙著整理非遺展品。

桐梓縣文化館非遺辦公室負責人曾學林整理非遺展品。彭光杰攝

桐梓縣文化館非遺辦公室負責人曾學林整理非遺展品。彭光杰攝

據了解,桐梓縣於2005年正式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18年來,已挖掘整理、成功申報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53項,其中列入國家級1項、省級2項、市級13項、縣級37項,內容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工藝、體育游藝雜技、民俗等類型,其中“看”的有《文昌戲》《桐梓儺戲》,“玩”的有《桐梓龍燈及竹筒煙花、鐵水彩花》《泥哨制作工藝》,“聽”的有《高腔大山歌》《花秋嗩吶吹奏》,“穿”的有《苗族服飾》,“吃”的有《桐梓婁山黃燜雞制作技藝》《山坡豆腐干制作技藝》,民俗風情有《馬鬃苗族婚嫁習俗》《馬鬃苗族踩山節》等。

為做好桐梓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縣文化館和相關部門協作,每年送兩位非遺傳承人到上海東華大學,學習非遺技巧、技藝,提升他們的制作工藝﹔通過成立合作社、打造非遺基地,將桐梓非遺技藝轉化成非遺商品,讓桐梓非遺走出桐梓大門,實現經濟價值。如,婁山黃燜雞,多次亮相央視,年產值達1500萬元﹔老高山無鹽酸菜,遠銷全國各地,年產值達2000萬元﹔金老爹牛肉干、山坡豆腐干,遠近聞名,年產值500萬元左右。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走訪挖掘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然后整理並積極申報項目,組織傳承人經常開展交流、培訓、展出等活動,讓我們的非遺進學校、進景區、進社區、進軍營。”曾學林介紹。

桐梓苗族服飾第四代傳承人馬建容教中職校學生蠟染技術。彭光杰攝

桐梓苗族服飾第四代傳承人馬建容教中職校學生蠟染技術。彭光杰攝

4月13日,在縣中職校看到,桐梓苗族服飾第四代傳承人馬建容正教學生苗族服飾制作中的蠟染技術,手把手教學生用蠟技巧。

苗族服飾是桐梓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桐梓苗族服飾制作技藝,以家庭式傳承為主。女孩子到十一、二歲,就要跟著母親或長輩學習挑花,制作嫁衣。制作一套嫁衣,通常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所以嫁衣極其珍貴。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會制作苗族服飾的女孩子越來越少。

“在苗族服飾制作技藝的傳承方面,我們2017年成立了桐梓縣苗族藝紡服飾有限公司,帶領當地的苗族同胞系統地學習苗族服飾的制作。另外就是通過走進馬鬃中學、馬鬃小學、中職校授課,讓更多的學生了解苗族服飾以及苗族服飾制作技藝。”桐梓苗族服飾第四代傳承人馬建容介紹。

除了馬建容,桐梓泥哨第四代傳承人姚德波也經常深入縣城區各學校授課,給學生講解關於桐梓泥哨的知識以及制作技藝,並手把手教學生制作泥哨。

桐梓泥哨第四代傳承人姚德波在蟠龍高中給學生講解桐梓泥哨,手把手教學生制作泥哨。彭光杰攝

桐梓泥哨第四代傳承人姚德波在蟠龍高中給學生講解桐梓泥哨,手把手教學生制作泥哨。彭光杰攝

“今天聽了姚老師的講課,讓我們了解了泥哨這一個桐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制作簡單,也很有趣,吹出來的聲音也很好聽,我非常感興趣,也很喜歡。”蟠龍高中高一(20)班學生令狐真子說。

非物質文化遺產——桐梓泥哨,流行於貴州黔北民間,又稱泥瓦瓦或泥咕咕,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

桐梓泥哨為純手工制作,從泥土到成品要經過12道工序,其鮮明的色彩、乖巧的形象,體現了桐梓的審美文化,具有吹叫、收藏、觀賞、禮品等功能。

“我是2019年下半年開始走進桐梓縣城區各學校開展非遺進校園宣傳和傳承活動,接下來,我將加大進校園的力度,同時還將帶領我們的桐梓泥哨進景區,讓更多的人了解桐梓泥哨,傳承桐梓泥哨。”姚德波說。

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文化自信自強。桐梓非遺項目數量多,每一項都展示著桐梓文化的豐富多彩,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珍貴財富,有助於推動桐梓文化發展並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目前,我們正積極申報東西部協作項目資金,打造非遺展廳,讓更多的群眾了解我們桐梓的非遺項目,傳承好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曾學林表示。(彭光杰、閆金燕)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