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石阡:困牛山“精神密碼”  解鎖鄉村治理難題

2023年04月11日11:40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困牛山,地處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的一個少數民族村落,因山勢蜿蜒,絕壁陡峭,放牛至此,無需看管牛也走不出去,故此得名。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紅六軍團行進貴州石阡,一場悲壯的戰斗在困牛山打響。紅六軍團18師52團為拖住敵人,掩護主力,與敵人開展激烈槍戰。為了不傷及被脅迫走在敵人前面的老百姓,剩下的紅軍戰士毅然折斷槍支,集體縱身跳下20多米高的懸崖,用忠誠詮釋了人民軍隊為人民的情懷。

困牛山村坐落於石阡縣龍塘鎮大山深處,該村有333戶1234人。“困牛山”,一個充滿壯烈奇跡與生命力的地方…… 

夯實愛國精神 強化法治精神

石阡縣法學會運用困牛山上的“精神密碼”解鎖基層鄉村治理難題,起而行之勇挑重擔,以迎難而上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解時代與人民之需,在圓夢征途中貢獻“最燃”的法治力量。

2014年,困牛山戰斗遺址被列為銅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后又成為貴州省紅色旅游重點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來參觀的單位和個人越來越多,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激勵和鼓舞著更多人。

2021年3月16日,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諶貽琴專程來到困牛山戰斗遺址,深切緬懷革命先烈,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她指出“學習這段歷史,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輩絕對忠誠、信念堅定、勇於犧牲、赤誠為民的崇高精神”。

2022年11月1日,銅仁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黃愛民到困牛山村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將黨的關愛與重視帶到困牛山村百姓們中間。

2021年以來,困牛山村已累計接待黨員群眾8萬余人次,開展黨性教育3800余場次。

“瞻仰革命英烈,重溫入黨誓詞,以黨的性質和宗旨為鏡、以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為鏡,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精神、凝聚奮進力量,鑄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全國人大代表、困牛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鞠華國由衷地說,從小對革命歷史耳熟能詳,在紅軍精神和愛國精神的耳濡目染下,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孩子們回到了山裡,用自己的所學所得帶領鄉親們發展致富。

全國兩會閉幕后,回到工作崗位的鞠華國將兩會上的好消息、好政策、好聲音帶到基層一線,推動兩會精神在基層一線落地生根。

“我感到非常光榮,也深感責任重大。作為一名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就是要把群眾的心聲帶到北京去,將黨的好政策帶回來。”鞠華國說,我感到國家對鄉村振興的高度重視,現在家裡面的發展也越來越好,我們在農村大有可為!當地百姓深受鼓舞。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關乎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鬆。在過去,由於地理位置帶來的不便,法律普及不到位,村民們很難得到法律上的援助,嚴重缺乏法律意識,常常導致矛盾糾紛難以疏解。現如今,困牛山村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交通越來越便利,同時對法律需求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讓法治力量注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石阡縣法學會深入貫徹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印發的《關於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意見》,在推進法治鄉村建設中,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確保法治鄉村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堅持人民群眾在法治鄉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做到法治鄉村建設為了群眾、依靠群眾,過程群眾參與、效果群眾評判、成果群眾共享,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社會治理的期待和需求更加多元,石阡縣法學會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的“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這一重大決策部署,突出強基導向,深入推進“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黨小組+網格員+聯戶長”治理機制,創新建立入村“六診”機制,突出平戰結合治理、全周期治理和智慧治理,加快構建“以黨建為引領、以綜治中心為平台、以聯動為紐帶、以網格聯戶為基礎、以信息化為支持”的治理服務體系,健全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不斷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台,努力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診六共”體系 推動基層治理走深走實

石阡縣法學會因地制宜開展法治鄉村建設,將法律帶進困牛山村。辦好民生實事,必須“沉入”到群眾中去,做到問需於民。在深化推廣運用石阡縣組織共建、決策共商、優勢共揚、全民共股、社會共治、成果共享的“六共”機制過程中,石阡縣法學會以困牛山村“紅色網格”為根據地,以困牛山紅色文化作為創新基層治理的重要支撐力量,創新開展普法工作,總結提煉出“六診”工作法,用法治力量架起一座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帶領群眾積極參與紅村建設、講紅色故事、傳紅軍精神、育紅色家風,提升群眾對村庄建設的參與感、滿意度,不斷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

日常“坐診”。石阡縣法學會工作站組織專業法律人員、會員輪流在“法律服務日”“坐診”,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調紛止爭等服務。2022年9月至12月,現場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調紛止爭等服務32場次,解決各類矛盾糾紛16件。

預約“就診”。在“坐診”服務日之外,網格群眾向工作站申請法治方面的服務,工作站安排專人提供“一對一”的法律服務。截至目前,接受申請6次,安排專人“一對一”的法律服務6場次,解決實際問題5個,1個正在處理中。

個性“巡診”。對工作時間特殊的企業職工、行動不便等重點人群的法律訴求,工作站安排人員及時上門提供法律服務。先后送法上門3場次,實現與群眾面對面、“零距離”開展普法宣傳。

電話“聽診”。向網格群眾公開服務電話,24小時隨時接聽來電咨詢,及時解答法律方面的疑惑。共接受電話咨詢120余次,解決實際問題24件。

決策“義診”。定期組織工作站人員在網格相關活動現場,集中開展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結合鄉村振興、紅色文化宣傳等中心工作和民法典、新交規等,法學會會員通過進網格召開院壩會、進黨校開展專題輔導等形式,開展法律政策宣傳50余場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2000份。

集體“會診”。對重大群體性事件隱患或復雜、疑難的矛盾糾紛,由工作站站長召集相關人員“會診”,共同商討解決。截至目前,組織村級法學工作人員培訓5次,參與村委會集體研究村級鄉村振興會議2次,為村級解決法律困擾問題2個。

石阡縣法學會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在狠抓落實、科學評估、精准督察的基礎上,推進改革更加系統集成、協同高效,進一步建立健全執法司法協作機制,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創建,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推動在法治架構內深化市場化改革,健全完善涉產權冤錯案件依法甄別糾正常態化機制,全面實施八五普法和深入貫徹實施民法典,不斷強化政法公共服務體系和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構建科學合理、規范有序、權責一致的執法司法運行機制,營造良好法治環境,讓群眾的幸福感更可持續。

新征程,新起點。不斷深化創新基層治理體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繼續奮斗為民,砥礪前行。(曹家仁)

(責編:李永馨、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