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台江縣棉花村駐村第一書記劉開福——
“產業發展爭取再上一個台階”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縣棉花村的小廣場上,駐村第一書記劉開福正忙碌著,他一會兒廣播通知,一會兒搬放凳子。自從參與駐村,每年春耕,他都要多次召開院壩會、群眾會,統一大伙兒意見,謀劃產業發展,為一年的工作做好准備。
“去年種紫薯嘗到了甜頭,現在村裡又選出新品種,還打算套種高粱,產業發展爭取再上一個台階。今天把大伙兒叫過來,就想聽聽意見。”看到群眾落座,劉開福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今年種紫薯、高粱還有沒有補助?”“今年的紫薯還能不能賣上好價?”“高粱賣給誰?要是沒人收咋辦?”事關新一年發展,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現場沒人拘著,劉開福邊聽邊梳理問題,待人群漸漸安靜,他起身開始逐一解答。
會議討論了40多分鐘,最后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結束。看到群眾對產業發展的關注與投入,劉開福有了底氣。隨即他召集村干部碰頭,第一時間敲定200畝紫薯種植,馬上開展育苗工作。
回想2021年8月,南方電網公司貴州凱裡供電局選派南宮供電所副所長劉開福到黔東南州台江縣棉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他想放開手腳,在鄉村振興一線干一番事業,不料一個月的摸排走訪,卻讓他感到壓力重重。
“這裡海拔高、土層薄、缺水嚴重,沒發展起像樣的產業,青壯年紛紛選擇外出打工。”怎麼辦?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產業,劉開福咬咬牙,想啃下這塊硬骨頭。
既要種得活,又要見效益,劉開福將種植范圍縮小至耐旱農作物。在前期的走訪交談中,他發現村民普遍種植紅薯,但賣不上價,每家僅種有一兩分地,勉強自給自足。順應這一情況,劉開福打開了思路。
“薯類作物耐旱性強、好管護,技術門檻不高,大有文章可做。”劉開福第一時間聯系上省農科院,請來專家實地考察,結果証實了他的想法。
劉開福馬上做市場調研,紅薯的收購價每斤在0.5—0.8元,而紫薯的價格普遍更高。他找到一家紫薯企業,由村級供銷合作社出資,購進5000斤種子。
考慮到成活率,劉開福租了一塊地,親自育苗,統一發放。“不但種苗不要錢,我們還根據種植規模補助肥料,村裡成立了犁田隊,專門給種紫薯的農戶免費耕地。”
村民的積極性逐漸被調動起來。2021年,棉花村的紫薯種植規模達到110畝。推廣種植的同時,產業標准也進一步規范。劉開福主動對接當地食品廠、釀酒廠,制定分類採收標准,避免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我們把紫薯按個頭、品相分成3個等級,最好的可以賣給食品廠加工,每斤1.6元,一般的由酒廠收購,最低也能賣到0.7元一斤,趕上了之前的紅薯價。這種模式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附加值,不愁銷路。”劉開福笑言,2022年全村紫薯平均畝產1800斤,戶均增收2000元,大大超出群眾預期,“大伙兒都說,要不是遇到干旱天氣,還能多掙不少!”
劉開福還謀劃著,打造高山紫薯品牌,不僅要設計包裝,對接各大商超,還計劃結合傳統節日打造紫薯文化節,讓文旅融合賦能鄉村發展。
產業發展多元化,鄉村振興動能足。眼下,除了深耕紫薯產業,劉開福還在推廣小黃牛養殖等特色產業,持續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已經有農戶通過養殖掙了錢,今年還有年輕人返鄉,打算留在村裡搞養殖業,准備大干一場。”
擼起袖子加油干!棉花村特色產業齊頭並進,美好的未來令人期待!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08日 第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