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滋養城市 幸福綻放芳華
——水城區精神文明建設碩果香飄四溢

創建結出豐碩果,文明之花正芬芳。2022年以來,水城區堅持以文明城市創建為統攬,契合“文明在行動·滿意在貴州”活動實踐,全面深化文明創建、文明實踐、文明培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民生福祉更加殷實,幸福底色進一步擦亮,特色、魅力更加彰顯,城市品質、溫度大大提升。
文明滋養城市,幸福綻放芳華。
夯實陣地固基礎,“四強”激活驅動力
面向城鄉基層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增強城市創建硬驅動和軟實力,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把價值要求植入群眾心中。
牢基礎強保障。按照有場地、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的“五有”標准,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盤活現有公共服務資源,整合文化館、圖書館、農民畫孵化園建成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整合189個村(社區)圖書室、閱覽室、書畫室、四點半課堂等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所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站17個。
補短板強弱項。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6380余萬元,改造老舊小區、背街小巷、城市管網、污水治理等項目,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豐富農村青少年教育和精神文化生活,加強鄉村學校少年宮管理,配足配齊功能室設備資源,開齊開足活動課程,實現未成年人課外學習教育陣地30個鄉(鎮、街道)全覆蓋。全區有鄉村學校少年宮中央項目學校42所、省級項目學校13所、市級項目學校10所,已實現鄉鎮鄉村學校少年宮資源高效利用全覆蓋。
聚人才強隊伍。按照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標准,制定了6類93家單位工作清單,圍繞網報資料、部門評價、點位打造、入戶檢查“四個方面”打造232個點位。採取“15+N”組織構建模式,組建了理論政策宣講、文化文藝服務、醫療健身、道德模范宣講等15支常態化志願服務隊和N支結合自身職能職責建立的具有行業特色的志願服務隊充實文明創建力量。全區共建成志願服務隊485支,共注冊志願者140336人,注冊人數佔常住人口20.8%,其中92769名志願者累計服務時長達10萬余小時,人均志願服務時長為11小時。
凝共識強宣傳。構建全時宣傳格局,利用區級媒體開設“創建文明城市 打造康養水城”專題專欄,堅持正面宣傳與反面曝光相結合,實行報、台、微、端同頻共振。累計展示“創文”戰線上的生動場景視頻30期,反面曝光視頻7期,發布系列報道700余條。在城區主干道布置高炮5個、道旗1000幅、小紅旗1000幅,上牆公益廣告1200余幅、更換圍擋公益廣告120余處。通過熱烈濃郁的宣傳氛圍,掀起全民行動、全員參與、全面創建工作熱潮,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市民群眾共享綠色發展成果,獲得感、幸福感、優越感更加彰顯。
文明滋養城市,幸福綻放芳華。
建優體系創特色,“四化”增強凝聚力
按照全面創建、全域創建、全員創建的要求,統籌推進“五大創建”活動,文明新風理念深入人心,城市、鄉村“外在美”與“內在美”相得益彰,“志願服務大集”讓文明蔚然成風。
組織保障體系化。建立“1+5+1”工作體系,通過1個指揮部、5個工作組、1個聯合督查組,把部署、執行、監督三個環節統一起來閉環推進,形成了區委、區政府一把手抓總,牽頭部門部署落實,鄉(鎮、街道)及村(社區)全民動員、全力沖刺的文明創建工作格局。2022年以來,全區共召開5次創文大會、7次常委會會議、5次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創文工作,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實地督查指導38次,現場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40余個。
區域包保責任化。將30個鄉(鎮、街道)納入包保范圍,主城區劃分為62個區域,構建了區級領導包片、區直單位包區域、街道社區干部包網格的“聯創共建”三級包保體系,32名副縣級以上領導、60個部門承擔了包保任務,包保領導及“聯創共建”單位按照每周到包保區域開展工作2次以上﹔對路面衛生質量、垃圾清運、垃圾箱破損等情況進行全面大排查、大整改,對店外經營、佔道經營、門前三包等行為做到嚴防死守﹔加強非機動車闖紅燈、行人亂穿馬路、電動車摩托車不戴頭盔等突出問題的治理,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治理水平。
專項整治長效化。堅持抓在經常、融入日常,常態長效開展專項整治。整合部門力量開展“野廣告”、電纜飛線、農貿市場、交通文明等專項整治行動,完成已整治電纜整治1500余處、背街小巷整治32條。投入資金200余萬元改造老舊小區3個、改造改善農貿市場3個,完成鐘山大道、涼都大道等重點路段安裝物理隔離欄1.1萬米,修補更換人行道板1.2萬平方米,修復瀝青路面1.4萬平方米。全區39個值守點文明引導志願服務活動常態長效,文明創建工作縱深推進,讓“無序市場”變“文明市場”。
日常保潔常態化。2022年10月以來,全區共出動環衛工人3.65萬余人次,累計清掃保潔面積24200萬平方米﹔出動環衛作業車輛 3600余車次,機掃雙水城區主次干道、各入城口等道路面積約19000萬平方米﹔高壓沖洗車沖洗人行道、公園、學校等公共面積約2000萬平方米,清洗水城大道、以朵大道、富民路、鐘山大道等地人行道約1700萬平方米﹔噴霧降塵車全天候作業,累計噴霧面積約1000余萬平方米,實現雙水城區主次干道噴霧降塵全覆蓋,累計清運生活垃圾1.89萬余噸。同時組織龍馬股室根據天氣情況適時調整洒水時間和頻次,確保中心城區環境衛生干淨整潔,維護城市良好空氣質量。
文明滋養城市,幸福綻放芳華。
厚植底蘊展形象,“四新”提升吸引力
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加強群眾理想信念教育、提升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修養,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移風易俗”煥發新氣象。圍繞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等突出問題,全面開展專題整治行動。開展村級專題研究“移風易俗”問題2000余次、“移風易俗”文明實踐主題活動3000余次,教育引導簡辦酒席1500余起、制止濫辦酒席60余起,將排查出的封建迷信職業者全部進行台賬式、動態化管理。全區大操大辦、薄養厚葬、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得到有效治理,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進一步養成。
“誠信積分”兌出鄉村新活力。為激發村民內生動力,追求精神文化需求,水城區出台村民誠信積分激勵機制,並以營盤鄉、蟠龍鎮、海坪街道等16個村(社區)為試點,開設積分兌換超市,推行“積分制”基層治理,引導村民圍繞人居環境、垃圾分類、移風易俗、產業管護、誠實守信等治理方面進行積分。定期開展積分兌獎活動,通過“小積分”兌出鄉村“大治理”,激發鄉村新活力,治出鄉風文明新面貌。
“優質服務”提升群眾新生活。充分發動黨員干部、社區群眾、愛心人士等群體積極參與志願服務,將實踐活動融入業務,融合基層黨建、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工作。推出“千裡眼 順風耳”“話知音”“點亮心中那盞燈”等8個服務品牌,累計開展關心關愛特殊兒童、文明交通勸導、健康篩查和健康知識宣講、移風易俗宣傳等實踐活動5000余次。
“文明之花”鋪展水城新形象。激活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單位、文明校園等文明細胞培育工程,廣泛開展“身邊好人”“最美人物”等先進典型選樹活動,讓文明之花在水城大街小巷絢麗綻放。截至目前,全區成功創建國家級文明村鎮2個、省級文明鄉鎮2個、省級文明村17個,實現了縣級以上文明村鎮全覆蓋﹔創建國家級文明單位1個、省級文明單位13個、國家級文明校園1個、省級文明校園4個﹔成功入選“中國好人榜”2人、“貴州好人榜”2人上,獲評省級道德模范2人。(圖/文 梅德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