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制造”的奮進故事(人民時評)
焊槍火花四濺,機器隆隆轟鳴,中國制造的奮進故事一次又一次走上熒屏。近期播放的電視劇《大博弈》裡,重型裝備制造業崛起的主題貫穿始終﹔電視劇《麓山之歌》中,麓山重工直面困境、堅守主業,在創新智造中奮勇爭先,勇於同世界工程機械巨頭爭鋒﹔電視劇《逐夢藍天》通過三代航空人的故事,全景式展現新中國航空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不凡歷程與發展進步……一段時間以來,工業題材電視劇以硬朗、硬核的中國故事,引發廣泛關注。
工業題材在國產影視作品中佔有重要一席。從新中國第一部故事長片《橋》,到反映上海醫務人員全力搶救受傷工人的電視直播劇《黨救活了他》,再到《喬廠長上任記》《情滿珠江》《車間主任》等改革故事,一批影視作品形象展現了我國工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也激發了一代代建設者投身工業、矢志報國的熱情。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緊跟時代脈動,主動拓展題材,工業題材創作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新作品、新思路、新實踐,為如何用情用力講好“中國制造”的故事積累經驗,也為文藝創作從何處萃取題材、如何進一步提升品質提供了啟示。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也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新征程點燃新的夢想,時代之變、中國之進蘊藏著豐厚的故事,正成為文藝創作的“富礦”。《麓山之歌》播出后廣受好評,主創人員感慨,“這是一次工業題材創作的新出發”,創作起點就是新時代的變革與成就。被觀眾喜愛的工業題材作品一再証明:唯有創作者對工業、工廠的魅力有感悟,觀眾才可能有感觸﹔創作者對藝術有敬畏、能敬業,對生活有挖掘、肯投入,觀眾就一定會不吝掌聲與贊美。
制造業的發展不能“脫實向虛”,文藝創作同樣不能“脫實向虛”。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以真實、平實、朴實的藝術風格描繪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真情謳歌人民群眾的新風貌、新奮斗,文藝作品才能與時代共振。一位攝影家曾說,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影視創作同樣如此。為真實講述“大三線”的故事,電視劇《火紅年華》的編劇花費3年時間,在四川攀枝花市採訪700余人,積累下120萬字的採訪筆記。文藝隻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一旦腳踩堅實的大地,藝術的熱力將噴薄而出。
作品的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情感厚度,歸根結底源於創作者對時代的體悟、對生活的深入、對所書寫群體的認知。工業題材作品要塑造好人物,應避免走入“隻見機器不見人”“隻見觀念不見生命”的誤區,把這個行業、這條戰線的奮斗者身上最果敢、最堅韌、最有時代感的部分提煉出來,給人物形象以精神鈣質。《大博弈》的故事在作家周梅森心中醞釀了10多年,隨著他對中國制造的理解一步步加深,最終呈現出來的故事與最初的創意已經很不相同。周梅森說:“我就在生活裡,我的創作追著我的生活跑,生活不停下來,創作便不會枯竭。”
影視創作,在方寸之間投射著時代的光影。一位觀眾說得好:“心中有光,何懼山高路遠。”講好“中國制造”的奮進故事,工業題材影視作品必將涌現出更多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作品。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9日 第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