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非凡十年】

貴州七星關:鄉村振興演繹“幸福圖景”【7】

2022年10月10日17:31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七星關區朱昌鎮螺螄村的瓜農在瓜庫碼南瓜。王純亮攝
七星關區朱昌鎮螺螄村的瓜農在瓜庫碼南瓜。王純亮攝

2012年至2022年,既是時間的標尺,也是發展的刻度。

在這十年的時間軸上,留下了七星關脫貧攻堅的深深印記,也鐫刻下鄉村振興的堅實步履。

奮勇前行,闊步振興。在奪取脫貧攻堅戰這一歷史性的全面勝利后,七星關區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統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以赴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在希望的田野上釋放鄉村振興的無限動能……

伴著微風,行走在亮岩鎮太極村水稻試驗田田坎上,陣陣稻香扑鼻而來,沁人心脾。放眼望去,一顆顆飽滿的谷穗隨風擺動,搖曳生姿的美態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今年,我們試種了金麻香粘米、楠馨香米等五個品種的稻谷共60畝,預計產量在6萬斤左右。”太極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張磊介紹說。

為推動優質稻米產業化發展,太極村按照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模式,帶領村民通過土地、勞動力入股的方式加入水稻試驗田種植,合作社提供種子、化肥以及技術指導等,確保水稻種植有成效。“這批水稻預計產值10萬元以上,戶均增收2000元。”張磊說,今年試種結束后,明年在全村鋪開種植,預計種植稻谷面積500畝,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太極村因地制宜謀發展,推動形成了以古茶為主導,稻谷、水產養殖、獼猴桃等協同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目前,全村共發展水產養殖300畝﹔種植古茶樹1200畝,年產量3萬斤,產值達15萬余元。

太極村的特色化產業發展模式是亮岩鎮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振鄉村經濟的實例縮影。十年來,亮岩鎮圍繞“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農民富在產業鏈”工作主線,大力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產業助力、群眾參與、共同致富的發展新路子。目前,全鎮12個村(社區)均已成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性收益總量達37萬余元。

“我們將結合全鎮實際,加大對太極古茶的保護和開發,同時謀劃好紅粱、油菜和稻谷的種植,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多形式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亮岩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羅惲信心滿滿地說。

產業興,百業興。在小吉場鎮興吉蠶桑種養殖基地,漫山遍野桑樹翠綠。蠶室裡,工人們正麻利地給蠶寶寶喂食桑葉,一個個蠶架上,成千上萬條蠶寶寶長勢喜人。

“今年我們第1次養了100個標准蠶,養出來的蠶繭有8000多斤。經過第2次夏蠶的試養,基本上達到了一張蠶種200斤的產量。”基地技術管理人員楊家舉介紹說。

為推動蠶桑產業提質升級,去年,小吉場鎮引進貴州金海綠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生絲原料基地,養出來的蠶綠色優質,蠶絲及其制品品質可靠,備受市場青睞。“我們制作的蠶絲被現在銷往全國各地,基本上是一個供不應求的狀態。”楊家舉說,今年鮮繭賣30元一斤,蠶絲被賣460元一斤,市場價格均比去年有所上升。

發展鄉村產業,重在富民。基地在不斷提高效益的同時,還通過採摘桑葉、養蠶等方式,吸納周邊農戶來此務工。“基本上每年要養半年的時間,按一天120塊來算,一個月能拿3600塊的工資,還有摘桑葉,如果手腳麻利,一天可以有近200塊的收入。”在基地養蠶的梨子村村民李昌英笑著說。

目前,該基地已輻射帶動周邊300多名村民前來種桑養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收。蠶桑產業也逐步為小吉場鎮織就了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絲路”、致富路。

如今,在七星關這片熱土上,一個個農業產業項目蓬勃發展,一個個美好願景不斷實現。七星關區始終朝著“讓脫貧群眾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讓脫貧群眾越來越有奔頭”的目標,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釋放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動能,為廣大群眾鋪就一條條增收之路,擘畫了全面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圖/文 張永飛、張雪建 )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