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區“治水”難 貴州做法不簡單

“世界喀斯特雄偉多元在中國,中國喀斯特壯美多彩在貴州。”所謂的喀斯特地貌是指熔岩經過水流的侵蝕,岩體崩落坍塌,形成地表和地下的各種侵蝕和堆積的物體形態。
貴州、雲南東部、廣西是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廣泛的區域,貴州有一個別號——“世界喀斯特博物在貴州”,貴州喀斯特地貌分布的面積佔了全省面積的70%左右,貴州銅仁梵淨山、荔波小七孔等等都是貴州獨特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區的水是雨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循環交流,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影響、相互轉化,而這就給喀斯特地區的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三水”關系帶來了收集儲存困難、保護困難和利用困難等三大困難。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海子鎮石丫口村摩洛河穿洞景觀。劉朝富攝
“喀斯特地區地表和地下水頻繁的交換,可能污染物原始源頭產生隻有200方,經過十幾公裡的運輸,最后出來的時候變成了兩萬方,治理的成本和難度加大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陳敬安在7月8日開幕的2022(第四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的熱點研討環節中表示“三水”轉換頻繁,遷移路徑遠、過程復雜是“三大困難”的主要原因。
此外,喀斯特地區岩石類型是碳酸鹽,在風化的過程中跟大氣作用形成溶解無機碳,對藻類的生長形成施肥效應,造成氮濃度增加,喀斯特藻類水爆發的風險就更大。
陳敬安指出,“喀斯特水生態、水環境對氮磷污染物比別的地方更敏感,所以也加大了這個地方水環境治理的難度。”
根據貴州省水利廳發布的《2020貴州省水資源公報》,2020年,貴州地表水資源量1328.6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281.03億立方米,年降水總量2496.81立方米。
“2020年,長江流域地表水資源量佔全省地表水資源量的62.9%,珠江流域地表水資源量佔全省地表水資源量的37.1%,貴州對兩江流域的生態屏障具有重要的地位。”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貴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周少奇說,貴州喀斯特地貌地區很多樹木長在石頭上,並有一些石漠化地區,很難保持水土。
為了解決這三個困難,貴州近些年發展山地高效農業與喀斯特地貌土壤修復高效結合,既能產生經濟效益,又可以保持水土。
游客們在梵淨山蘑菇石景區拍照打卡。孟祥可攝
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骨干水源工程應運而生,目前已達64座,其中中型水庫16座、小型水庫48座,總投資約171.69億元,全部建成后可保障每年4.80億立方米供水和36.04萬畝農田灌溉用水。
“但由於時空分布不均,導致以前貴州一些村寨用水需要從幾公裡甚至十幾公裡以外拉泉水淨化飲用。”周少奇表示,這就生態移民的原因之一。
十三五期間,我省完成了易地扶貧搬遷192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寨10290個,是全國搬遷規模最大、城鎮化安置比例最高的省份﹔累計完成水利投資1686億元,解決和鞏固提升了740.9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開工建設336座大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是貴州歷史上水利投入資金最多、建設規模最大、受益范圍最廣、改革程度最深的五年。
“十四五”是貴州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貴州水利將加大投入、加快建設,合理配置水資源,構建滿足“四化”建設需求的大水網保障體系,全力破解區域性水資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問題。(陳祖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