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修文視窗>>信息傳遞

旱廁變“亮廁” “方便”更方便

——修文縣大力開展“治廁”工作成效初顯

2022年06月23日15:47 |
小字號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小廁所關乎大民生,廁所的治理既能影響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環境,也關系一個地方文明程度整體的提升。

近日,筆者走進修文縣谷堡鎮烏栗村村民王俊瓊家中,參觀她家剛投入使用的獨立衛生間,洗手盆、馬桶、熱水器、洗衣機一應俱全,衛生間干干淨淨、亮亮堂堂,再也沒有了以前旱廁那種“臟亂臭差”景象。

村民王俊瓊。郭振東攝

村民王俊瓊。郭振東攝

“以前是老糞坑,蒼蠅、蚊子滿天飛,距離還遠,上廁所特別不方便,現在新廁所修好了,上廁所和洗澡都不是難題了。感謝黨和政府,我們都非常滿意。”修文縣谷堡鎮烏栗村村民王俊瓊高興地指著自家新修的廁所向筆者介紹道。

據王俊瓊兒子說,過去的廁所就是幾塊磚、幾片瓦、幾個木板就搭起來了,不僅不衛生,夏天還有大量蚊虫、味道很臭,而且又遠又不安全,木板鬆動,上廁所的人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掉進去,再加上父母年事已高、腿腳不便。現在政府主導改造農村廁所,除了有補助之外,還有專業的施工隊,修好的廁所安全又衛生,有專門的化糞池,夏天也沒味道了,現在住在這裡特別舒適。

據了解,自農村“治廁”工作開展以來,修文縣谷堡鎮堅持政府主導、村民主體的原則,科學引導,尊重群眾意願,因地制宜選擇合理改廁,扎實推進農村“治廁”工作落地落實。

“我們都是積極地動員老百姓修好自家廁所。對於不願意改造的,我們耐心勸導﹔對於比較困難的群眾,我們就主動出動施工隊去幫助修建。”烏栗村村委會副主任王富友說。

據王富友介紹,經過排查,烏栗村共有296戶廁所需要進行改造,現在已經改造完成建好使用的有40多戶,其他的也已經在建或准備動工。衛生廁所不斷推廣普及,“臟亂臭差”現象得到明顯改善。村民都紛紛表示滿意,感謝黨和政府,整個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極大改變,來村子裡游玩的客人也能得到更好地體驗和享受。

村民的廁所。郭振東攝

村民的廁所。郭振東攝

除了谷堡鎮烏栗村,扎佐街道高潮村的旱廁也已經徹底“改頭換面”,告別臟亂差,改出“城裡范”。據統計,該村在改廁任務中超額完成任務,完成率達到200%,成了其他各村爭相學習的對象。

據介紹,扎佐街道在“治廁”過程中特別注重示范引領,以高潮村為例,該村在修建第一個化糞池的時候就是高標准、嚴要求,做好的化糞池請專業人員進行驗收,全街道施工隊參觀學習,按標准化推廣延伸至全村乃至全街道。

“按照縣委的統一安排部署,我們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示范帶動作用,黨員村民代表和小組長等村干部先行先試,引導和發揮全體村民積極參與,通過規范化項目化、清單化、區域化、節點化統籌推進統籌‘治廁’工作。”扎佐街道黨工委委員、人大工委主任張遠華說道。

目前,修文縣組建的有縣、鄉、村三級農村改廁技術服務隊伍,縣、鄉級技術人員49人,村級監督人員228人,村級改廁工匠214人,定期開展各種相應的培訓。各鄉(鎮、街道)通過懸挂宣傳標語,召開村民會議、壩壩會、發放宣傳資料、張貼“治廁”明白卡、推送改廁宣傳視頻等方式對農村“治廁”工作的相關政策和改廁技術進行宣傳。堅持“治廁”與“治水”同治、室內與室外廁所同治、公廁與私廁同治“三個同治”,並且鄉(鎮、街道)之間定期組織開展“治廁”工作交叉檢查,全縣已經掀起了農村治廁、改廁的高潮。

“我們採取縣委常委包鄉(鎮、街道)、其他縣領導包片區、科級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組、村干部包戶的方式,確保每一戶廁所有一名監督員、一名技術員和一名工匠。截至目前,全縣12206戶改廁任務已經開工建設10037戶,開工率82.23%,完工5039戶,完工率42.72%。下一步,我們將數據錄入管理平台,加強管理和監督,推進完成好我們的‘治廁’建設任務。”縣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縣農廣校校長李銀波對筆者說。(郭振東、周芷若)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