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銅仁視窗>>強市建設

銅仁,激蕩

2022年06月01日16:49 |
小字號

一個十年,見証時代滄桑巨變﹔

一座城市,勵精圖治綻放光芒。

2012年至2022年,被譽為貴州發展“黃金十年”。如同施了魔法,位於武陵山腹地的銅仁,從一個鮮為人知的邊陲小鎮闊步邁向新型城市,在歷史長河中綻放耀眼光芒。

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奇跡?

是時代賦予的重大機遇,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是昂首向前的堅定信仰,是堅定不移的發展決心!

時隔十年,國務院再次專門發文支持貴州發展。兩次國發2號文件重磅出台,帶給銅仁兩次重大歷史機遇,指引銅仁圓夢揚帆。

銅仁市中心全景。

十年逐夢,十年跨越,十年步履鏗鏘。

十年,讓銅仁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讓這顆“黔東明珠”熠熠生輝、璀璨奪目。

團結奮進 隻爭朝夕

搭上發展“早班車”,引領銅仁“增長極”,迎來“換道超車”新機遇

善弈者,謀局。

歷史機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銅仁順勢而為繪就發展藍圖。

2009年,銅仁搶抓西部大開發戰略發展機遇,成為“武陵山經濟協作區”一員﹔

2011年,銅仁地區撤地設市化身為“銅仁市”﹔

2012年,國務院出台《關於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發〔2012〕2號)……

俯瞰銅仁鄉村振興產業帶。

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實際,從描畫改革“路線圖”,到順勢搭上發展“早班車”,銅仁深刻把握“時”與“勢”,大膽闖出了一條“換道超車”的新路子。

大龍開發區,是這道“黔東門戶”的“荊楚咽喉”。

這裡素有“貴州東大門”之稱,是西南地區和中南地區的結合部,被稱作貴州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的“橋頭堡”和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

這是一座因工業而興的產業新城,歷史在這裡激蕩交匯,迸發出工業轉型升級的時代火花。

短短十年,武陵山區曾經的荒山僻壤上,大龍這座產業新城拔地而起!中偉新材料、山河智能、廣東嘉尚、廣東凱金等大企業、大項目紛至沓來,許多國際資本、先進技術和創新人才爭相匯聚到這片新興大舞台。

位於大龍經濟開發區北部工業園區的貴州大龍匯成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彰顯出銅仁兒女櫛風沐雨拼搏的驕傲和張力。

2021年3月,該公司自主設計建設,利用硫化錳渣制備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正極材料前驅體材料的生產線正式投產,被錳行業稱為“全球首條利用硫化錳渣制備動力電池材料的生產線”。

錳渣資源化利用一直是制約錳產業發展的一大難題,通過該條生產線,一塊塊硫化錳渣經過球磨、浸出、除雜等系列環節后,最終提取出鎳、鈷、錳、鋅等有價金屬,再採用生產工藝制作成電池用硫酸錳、電池用四氧化三錳等,而提取后的廢渣則運往水泥廠,形成產業閉環,減少了環境污染風險。

2014年,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落戶大龍經濟開發區,是湖南中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擬上市主體。

這是一家專業從事鋰電池正極材料、前驅體材料和循環材料生產、服務的全球化高新技術企業。

自落地大龍開發區以來,該公司依托銅仁豐富的錳礦資源,堅持技術研發為第一驅動力,著力打造錳基新能源材料千億級全產業鏈。

作為全球知名鋰電正極材料前驅體企業,2020年12月23日,中偉股份(300919)成功登陸深交所,成為貴州省在創業板注冊制實施后第一家挂牌上市企業。

這也是銅仁市首家主板上市企業。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突破200億元,前驅體出貨量、出口量穩居全球第一。就在前幾天,該公司成功入選貴州省“營業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級”工業龍頭企業榜單。

一花開來春滿園。在銅仁,像匯成新材料這樣令人眼前一亮的傳統企業升級改造項目,也正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銅仁鄉村振興產業帶紅董帳篷露營基地。

得益於園區產業集群效應,一系列以鋰電動力電池材料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企業紛紛落戶大龍,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動能。

2019年9月,以大龍開發區園區企業為核心支撐的“銅仁市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入列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錄,成為全國第一批66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

十年來,這裡聚集企業466家,年產值億元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9家,為銅仁十年“華麗轉身”寫下生動注腳。

這裡不僅打開了銅仁這片沃土的大門,也成為了貴州經濟融通的澎湃動脈。

勇往直前 拼搏創新

奮力描繪“一區五地”,激發“彎道超車”新動能,書寫“黃金十年”新篇章

黃金十年,銅仁“蝶變”。

梵淨山下,十年前的孟溝壩還是江口縣太平鎮梵淨山村最貧困的寨子之一,這裡的村民祖祖輩輩都在少量的耕地上艱難“刨食”,望天“興嘆”。

桃源深處,如今村民把寨子改名“夢幻江邊”,旅游火熱的季節,常是剛送走重慶的客人,又忙著招呼湖南來的游客。村民感嘆:“如今的生活,如夢似幻!”

梵淨山原名“三山谷”,位於銅仁江口、印江、鬆桃三縣之交界處,明朝萬歷年間建造的古碑上稱之“眾名岳之宗”,早就因“彌勒道場”而聲名遠播。

2016年,梵淨山正式列入國家住建部申遺首推項目﹔

2017年,國務院正式推薦“貴州梵淨山”作為2018年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

2018年,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梵淨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3處世界遺產、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成為繼貴州省繼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之后的第4處世界自然遺產地……

山上做減法。銅仁發揮梵淨山文化旅游龍頭效益,依托錦江沿線的灘涂、民舍、梯田、溶洞和九曲十八彎的自然風光,深入挖掘民俗、鄉愁、農耕文化。

山下做加法。結合優美山水環境,突出小橋流水,彰顯小家碧玉,建設山水相依、景田相望、農旅相生、文旅相融的鄉村振興產業帶。

依托中南門厚重歷史文化,創新提出“一帶雙核”項目,打造以“梵淨山景區”和“中南門歷史文化旅游區”為雙核、以梵淨山至銅仁沿線的“鄉村振興產業帶”,激活生態潛力,釋放城市活力,邁向幸福銅仁。

“一帶雙核”讓梵淨山、錦江、銅仁古城大放異彩,構建市民的精神家園和城市的“文化會客廳”,初步形成了游上梵淨山、玩在中南門的銅仁旅游新格局。

十年,生態美﹔十年,生活變。

回望十年發展歷程,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是銅仁科學發展、拼搏創新的重要“密碼”。

回望十年發展歷程,澎湃銅仁正高歌猛進。

——生產力潛能得到極大釋放。數據顯示,全市生產總值由2011年的357.72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462.65億元,人均GDP由2011年的11583元增加到2021年的44324元。

——新型工業從無到有到集聚。大龍開發區2021年完成園區總產值288億元,47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77.2億元,工業產值131.78億元的新型功能材料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龍頭”產業。

——交通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立體交通網逐步完善,高速通車裡程787公裡,銅玉高鐵、渝懷鐵路復線建成通車,銅仁鳳凰機場開通臨時航空口岸、躍升全國百強支線機場,黔北(德江)機場開工建設,烏江水運全線復航,黔東無水港、大龍保稅倉相繼建成,銅仁海關挂牌運行。

——城鄉建設擴容提質大突破。城鎮人口從87.5萬人增至187.07萬人,城鎮化率從32%提高到49.34%,中心城區建成面積從十年前的25平方公裡到現在的49.6平方公裡。全市搬遷規模6.6萬戶29.36萬人,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3.6萬套,新增城鎮就業24.61萬人。

——“一區五地”建設步履鏗鏘、收獲滿滿。完成營造林409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206平方公裡,建成國家級濕地公園9個、各類自然保護地49個﹔建成4A級以上景區12個,江口雲舍等4個村列為國家鄉村旅游重點村。

天更藍了、水更綠了、山更青了。群眾腰包更鼓了、安全感、滿意度大幅提升,全市人民倍感欣慰、特別自豪。

巍巍武陵,最美梵淨山。如果說,梵淨山曾讓銅仁聞名全世界,那麼追求高質量發展所帶來的創新活力越來越讓這座城市的美譽度與競爭力與日俱增。

如今,“梵天淨土·桃源銅仁”品牌持續唱響,“武陵之都•仁義之城”深入人心。提及銅仁,梵淨山、新型功能材料、馬拉鬆智慧賽道……成為繞不過去的新“標簽”、新地標。

不勝不休 苦干實干

提振“精氣神”,啃下“硬骨頭”,交上“滿意卷”,凝心聚力奔小康

回首脫貧攻堅路上,那些感人瞬間仍歷歷在目。

當“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勢要打贏脫貧攻堅的號角全面吹響時,銅仁正闊步“十三五”,奮力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那時,全市下轄10個區縣均為貧困縣,合計1565個貧困村,其中1個深度貧困縣、2個極貧鄉鎮、319個深度貧困村,2014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92.7萬。

江家坡村是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的生動縮影。

雲霧繚繞的梵淨山一角。

這裡世世代代的村民在貧困的漩渦裡掙扎,被一條堪稱為“天路”的通村公路“隔絕”在山頂上,群眾冒著生命風險翻越懸崖進縣城,找尋發展之路。

如今,站在印江縣城,遙望高山上的江家坡村,一條“懸挂”在深綠色峭壁上的白色道路格外醒目。這條2公裡長的路是幾十年來江家坡村人的期待,也是3任村黨支部書記接力鑿開的“天路”。

突破天塹也要鑿開天路。穿越莽莽大山,讓過去17輩人的夙願照見現實,印江自治縣江家坡村三任村黨支部書記十二年鑿天路的故事,依舊感動著我們。

在玉屏侗族自治縣新店鎮河口村,一位身殘志堅、勤勞致富的創業者的故事,同樣震撼人心。

生而頑強的洪加禎經受生活的磨難,早前因工作導致左眼失明,后又因車禍,導致左手粉碎性骨折,接連的厄運讓他一度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但他最終沒有放棄,與同樣吃苦耐勞的妻子,走南闖北做起小生意,后又通過發展水蜜桃種植和林下養雞致富,成了當地響當當的致富帶頭人。

同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身殘志堅、自力更生、苦干實干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沙子坡鎮四坳村村民王昭權,自幼患小兒麻痺症,無法像普通人一樣站立和行走。

克服身體障礙,手腳並用養牛,王昭權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主動脫貧的意志和助人脫貧的義舉,書寫了一段催人奮進的脫貧致富傳奇。

三個故事,三段傳奇。凝聚著銅仁人民不屈不撓、苦干實干的精氣神。

銅仁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探索形成了脫貧攻堅“76554”銅仁做法,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艱巨任務。

脫貧攻堅進入總攻階段,又遇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堅持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場硬仗一起抓奪全勝,堅決打贏打好收官戰,不獲全勝不收兵。

全市2930個村社均設立監測卡點,駐村干部24小時輪班值守,7049個基層黨組織、7.6萬余名黨員扑向一線,15000余名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和結對幫扶干部由“脫貧攻堅工作隊”變身“疫情防控先鋒隊”,筑起疫情防控堡壘。

在全省第一時間應急響應、統籌部署、精准施策下,全市以上率下,牢牢扛起政治責任,探索總結“十個三”工作措施,有力維護了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敢教日月換新天,銅仁以敢拼的勇氣、必勝的決心攜手奮進,勢要向黨和人民交出滿意答卷——

全市脫貧攻堅成效考核連續兩年全省第一,連續四年居全省前列。銅仁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徹底解決,精彩書寫了全國減貧奇跡的銅仁篇章,這是銅仁最具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喜事!

2020年末,全市94.2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0個區縣全部摘帽、155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徹底撕掉絕對貧困標簽。

一個個貧困村、一個個貧困鎮、一個個貧困縣,相繼甩掉窮帽,迎來新生活。

銅仁,同全國一道,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后發趕超 逐夢前行

圍繞“四新”主攻“四化”,搶抓政策紅利新機遇,跑出銅仁“加速度”

正值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今年春節前夕,國務院印發國發〔2012〕2號,賦予貴州“四區一高地”新的戰略定位,提出了到2025年、2035年的發展目標。

國發〔2012〕2號重磅出台,猶如一縷春風照在銅仁大地上,全市廣大干部群眾激情滿懷,充滿期待。

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彭剛談及當時的感想:“作為助推全市構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格局的牽頭部門,將積極把文件精神與我市‘十四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相關工作緊密結合,力爭將銅仁打造成為全省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亮點和示范。”

走進貴州大龍高端鋰電材料產業園廣東凱金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搶抓施工黃金期,鉚足“虎”勁,全力推進工程進度。

項目施工經理歐陽峰信心十足地說道:“國發〔2012〕2號文件的出台,支持貴州發展新能源電池材料,為我們帶來更加強大的動力,一期項目已於5月中旬實現部分投產,將全力以赴搶抓進度,繼續推進。”

春節復工以來,該項目建設就進入“加速模式”。為了保障項目建設進度,項目業主倒排施工工期,採取場平、廠房修建同步施工模式,以最大速度搶進度。據了解,該項目分二期實施,全面建成投產后,年產值預估120億元。

新機遇再次洒向黔東大地,面對新時代、新機遇、新使命,銅仁如何勇立潮頭譜新篇?

順勢而為,也需出奇才能制勝。

作為貴州省融入長江經濟帶的前沿,長江流域的沅江水系和烏江水系的匯集地。常住人口少、山區面積廣、工業支撐面不足一直是銅仁發展的主要矛盾。

國發〔2012〕2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烏江、南北盤江—紅水河航道提等升級,穩步實施烏江思林、沙沱、紅水河龍灘樞紐1000噸級通航設施項目,推進望謨港、播州港、開陽港、思南港等港口建設,打通北上長江、南下珠江的水運通道。

烏江,作為貴州省第一大河,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是貴州連接長江經濟帶的主要出省水運通道。在烏江銅仁段,上游是思南縣城,下游便是沿河自治縣。

國發〔2012〕2號文件的出台,無疑為烏江全線復航帶來新機遇,也為烏江重現“黃金水道”繁華盛景,發揮貴州交通水運出省通江達海的主要通道作用打通了命脈。

站在思南縣文家店鎮境內的德余高速施工現場,工人們在橋拱上緊張地施工作業,預計在7月底,整個烏江特大橋將實現合攏。

思南縣交通局副局長唐宏強眼神堅定地說:“思南港作為國發〔2012〕2號文件寫進去的重點工程項目,我們將搶抓這一機遇實施好思南港項目。”

將機遇轉發為發展動力。站在新的起點,銅仁將努力闖出一條不同尋常的創新發展之路。

印江自治縣木黃鎮食用菌種植基地。

——以打造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為重點加快新型工業化,聚焦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同步發展循環環保、精細化工、特色輕工等優勢產業,奮力推進工業大突破。

——以實施“強中心城區”行動為重點加快新型城鎮化,不斷做強中心、帶動周邊、輻射鄉村,走產城融合、城鄉融合、文旅融合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奮力推進城鎮大提升。

——以壯大生態茶、生態畜牧、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為重點加快農業現代化,聚焦鄉村全面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奮力推進農業大發展。

——以提升梵淨山文化旅游創新區為重點加快旅游產業化,圍繞打造國際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國內一流度假康養目的地,推動形成山水相依、景田相望、農旅相生、文旅相融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奮力推進旅游大提質。

彈指一揮間,滄海變桑田。

這裡正以全新的精神狀態,迎接新時代新征程——

發展無止境,銅仁未來可期。

這座年輕的城市,正以飽滿的活力擁抱新的時代。

此時此刻,站在兩個國發2號文件的歷史交匯點,回望銅仁這段不凡歷程,更加深切體會到黨和國家對於邁入新時代的貴州和銅仁的關心厚愛。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銅仁將搶抓國發〔2012〕2號文件重大政策機遇,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主戰略,圍繞“四區一高地”主定位,大膽試、大膽闖,以銳意創新的勇氣在新征程上逐夢前行。(文/李桃紅、楊巧麗 銅仁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