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花魚洞大橋:看貴州“小橋”何以獲得橋梁界“諾貝爾獎”
今年4月,貴州省公路局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由貴陽公路管理局建設的G320線花魚洞大橋被國際橋梁大會(IBC)授予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GustavLindenthalMedal),成為貴州第四個榮獲該項國際大獎的工程項目。
建成的花魚洞大橋。貴州省公路局供圖
“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被譽為橋梁界的‘諾貝爾獎’,不僅展現了該橋的技術含量、環保價值和美學價值,更標志著貴州在山區峽谷橋梁‘小而精’建設方面達到了一個世界認可的全新高度,進一步夯實了貴州‘世界橋梁博物館’的地位。”貴陽公路管理局局長楊志剛說。
建成的花魚洞大橋。貴州省公路局供圖
“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是國際橋梁大會(IBC)為表彰在技術和材料創新、美學價值、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度及公眾參與度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優秀橋梁而設立的獎項,在世界橋梁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造價僅1.1億元的花魚洞大橋憑何獲獎?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遠觀建成的花漁洞大橋。
創新工藝 打造貴州首個“提籃”式公路橋梁
作為連接中西部十分重要干線公路貴黃公路的一部分,原花魚洞大橋於1991年3月建成通車。2014年,經國家道路及橋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鑒定,該橋已成為四類危橋,需要對其限載、限速。
為保証沿線的人民群眾生活及企業生產需求,2016年,貴陽公路管理局向貴州省公路局請示拆除重建花魚洞大橋。“我們從申請拆建到確定方案,經過了6個方案的對比和論証,最終決定在原址上建設新的花魚洞大橋。”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健說。
建設中的花漁洞大橋。貴州省公路局供圖
作為花魚洞大橋的設計總工程師,楊健告訴記者,由於花魚洞大橋拆建工程面臨生態環保、結構風險、施工安全風險以及橋梁與景區景觀相融合等問題,設計、施工、監理監控等各環節都存在諸多困難和挑戰。
為在兼顧生態環境、施工效率的同時,保障施工安全性,在花魚洞大橋設計階段,設計方結合原橋桁式組合拱受力特點,摒棄常規先拆后建的做法,最終提出“舊橋建新拱,新拱拆舊橋”設計思路,採用造型美觀的180米中承式提籃鋼管混凝土拱橋替代原來的桁式組合拱橋。
利用新拱扣挂舊橋准備拆除。貴州省公路局供圖
“該方法有別於傳統先拆后建的建設思路,首先將舊橋作為施工平台和運輸通道,安裝新橋拱肋,‘包住’舊橋﹔其次沿新拱徑向布置臨時扣索,將舊橋整體扣挂在新建鋼管拱肋上﹔隨后解除桁式組合拱拱頂連接,將桁架拱體系轉化為扣點支撐的懸臂結構。最后逐段切割杆件、倒裝拆除舊橋。”楊健說,利用“舊橋建新拱、新拱拆舊橋”的施工工藝,使結構體系轉換產生的沖擊荷載和變形得以逐級緩步釋放,確保了結構及施工安全性。
該項工藝施工過程中不斷探索,獲得11項國家專利技術、1項省級工法,成為了全國首創橋梁改建典范,花魚洞大橋也成為貴州首座“提籃”式公路橋梁。
生態建橋 實現“水源零污染、景區零干擾”
花魚洞大橋跨越貴陽紅楓湖,不僅身處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更位於1級水源和2級水源保護區交界處,對景觀、環保等要求極其嚴苛。
“秉承‘生態建橋’理念,花魚洞大橋在建設過程中,不僅減少了臨時用鋼量1350噸,節省工程造價20%,還實現了水源零污染、景區零干擾的目標。”說起花魚洞大橋的建設過程,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母進偉頗為感慨。
污水收集處理循環系統。貴州省公路局供圖
如何實現“水源零污染、景區零干擾、廢料再利用”建設目標?
“通過建筑物循環利用實現‘零’污染,施工工藝再創新實現‘零’擾動,自主設計污水處理系統實現‘零’排放。”母進偉說,在貴州省公路局、清鎮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下,貴陽公路管理局組織專家評審,通過環境評價、水土保持等方案,順利取得了貴州省環境保護廳、貴州省水利廳、貴陽市兩湖一庫管理局、紅楓湖風景管理處等部門的施工許可。
2019年2月20日,該項目正式開工。在施工過程中,施工方將舊橋構件拆除破碎后作為路基填料重新利用,有效節約填料約3264方,減少碳排放1.5萬噸,實現舊橋混凝土100%循環再利用,舊橋鋼材251噸100%回收。
同時,借助新建好的提籃拱肋作為支撐,新建拱橋上布設若干用於扣挂的臨時扣鎖,將舊橋的下弦吊起,將切割的廢石料用纜索吊裝的方式運送到湖岸邊。為降低施工影響,項目部還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採用靜態劈裂開挖施工方法,最大程度減少了對於環境的擾動。
而針對舊橋拆除的各個施工階段作業污水,項目部自主設計了一套污水收集系統。母進偉介紹,項目部在切割作業部位下方設置流水槽,通過流水槽將作業污水引流至沉澱池中,經過收集、沉澱、隔油等處理,達標后按要求進行排放,實現了污水“零”排放。
大數據助力 建造服務社會經濟“連心橋”
紅色的鋼管拱跨越紅楓湖,如同一道美麗的彩虹,與毗鄰的紅楓湖大橋遙相呼應,成為了紅楓湖景區的一處靚麗風景線。
“這座橋不僅在設計和施工中有多項工藝突破,在監控過程中,我們通過大數據賦能,為該橋的建成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作為該項目的監控單位,貴州順康檢測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朱華棟說。
舊橋拆除過程中線形監測。貴州省公路局供圖
與傳統的第三方檢測服務由不同單位承擔的模式相比,朱華棟本次帶領的團隊全程負責起該橋的監控、檢測及運營期監測工作。為避免監測元器件浪費和監測數據不連續等問題,該團隊創新採用“監控、檢測一體化”思路,在舊橋拆除和新橋建設階段,運用24小時在線監測技術,連續監測拆建橋過程拱圈的應力變化情況,為舊橋拆除和新橋安裝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新拱首節段吊裝。貴州省公路局供圖
在運營階段,該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監測雲平台為大橋建設了遠程在線監測系統,該系統能及時、有效地掌握大橋運行數據,並可通過短信、郵件等方式實現對大橋各類異常情況的預警,使得大橋精准實現“水源零污染、景區零干擾、廢料再利用”建設目標。
建成的花漁洞大橋正式運營通車。貴州省公路局供圖
“大橋恢復通車后,現在出行太方便了!”2021年6月29日,全新建成的花漁洞大橋正式恢復通車,望著車來車往的橋面,清鎮市紅楓湖鎮鎮長祁開鑫有感而發。
自被檢測鑒定為四類危橋后,由於限載、限速,村民從清鎮到貴陽需要繞行高速,極大增加了群眾出行的經濟和時間成本,很多旅游團還為此放棄了清鎮的景區景點。
“如今新橋建好了,不僅縮短了清鎮與貴陽市區的距離,為數萬群眾的出行和農產品銷售帶來便利,也為當地旅游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真正成為了當地群眾的‘民生橋’‘連心橋’。”祁開鑫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