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本網原創

貴州省殘疾人康復中心:多措並舉 讓無聲世界的孩子重獲新“聲”

王秀芳
2022年03月26日08:57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潺潺流水、悠悠鳥鳴、瀟瀟雨聲……這些美好的聲音,對許多孩子來說習以為常,但對處在無聲世界的孩子來說,要聽到這些再尋常不過的聲音,卻是一種奢望。他們就像有聲世界的“折翼天使”,一直“隔閡”在聲音世界之外,無法正常用語言交流。

盡管命運給了聽障孩子一個安靜的世界,但並不能阻礙他們追逐聲音的腳步,在貴州省殘疾人康復中心,越來越多的聽障兒童通過科學干預、康復培訓等手段,盡早回歸了“有聲世界”,有的甚至可以達到普通幼兒園、小學的入學標准,像正常孩子一樣生活學習。

多重模式教學 助力全面康復

走進貴州省殘疾人康復中心,教室整齊擺放著各種玩具和書籍,午睡室一排排鋪著卡通床單的小床可愛十足,走廊兩側牆上挂滿了孩子們的繪畫、泥塑、手工剪紙作品……這裡的孩子有些特殊,他們腦袋上戴著一隻形同藍牙耳機的機器,它連接著腦內的人工耳蝸,幫助孩子們識別外界聲音,就像“天線寶寶”一般。

老師好、醫生給我聽聽、警察敬禮,走近聽力語言康復科個別化教學教室,就聽到孩子稚嫩模糊的聲音,隻見一名帶著人工耳蝸和助聽器的孩子正拿著道具聽診器,在康復訓練老師的教導下練習聽能和發音,並識別職業進行場景溝通。

孩子們正在上課。

隔壁集體課教室裡,不時傳來陣陣嬉鬧開心的聲音。“學會的小朋友舉起右手大聲說,好嗎?再大聲一點,棒極了,鼓掌。”康復治療師微笑著重復剛才的話語,用夸張的動作,引導數名聽障兒童聆聽發音,並期待著孩子們的回應。

“在這裡上課的孩子最小1歲多,最大6歲。”貴州省殘疾人康復中心語訓科負責人張瑜告訴記者,康復中心的聽力語言康復訓練課以學前教育為基礎,整合聽力干預、聽覺言語康復和言語矯治專業服務,運用集體教學和單訓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為0到6歲聽障兒童提供康復治療和教育,幫助聽障孩子全面發展。

張瑜介紹,集體教學訓練課和個別化訓練課相配合,孩子們既能獲得普通幼兒園的知識教育,免費接受雙語、手工、繪畫等多種培訓課程,也能獲得一對一的聽覺言語康復訓練。“康復老師會針對每個孩子的情況在聽能、言語、語言、認知和溝通等領域開展個別化的訓練,幫助孩子聽得更清楚,說得更明白。”張瑜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貴州省康復中心上課的孩子均符合該省殘疾兒童康復救助條件,系精神、智力及行為發育正常的0到6歲人工耳蝸聽障兒童,中心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和聽障情況,設有親子班、小班、中班和大班。

“聽力康復訓練課共接納聽障兒童60多名,孩子們早上8點上課,下午17點30分下課,所有孩子既有集體課程安排,也有個別化訓練課程。”張瑜介紹,3歲以上的孩子每天有30分鐘的個別化教學,3歲以下的孩子需在家長陪同下進行親子康復,每周兩次一個小時的個別化教學。

免費康復培訓 插上希望翅膀

“要想聽障兒童學會聽聲音,甚至開口說話,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聽障兒童如能在效期內得到專業訓練,康復率能到90%以上。”貴州省殘疾人康復中心主任高峰痛心地說,遺憾的是,很多家長缺乏認知,在“十聾九啞”觀念的影響下放棄了治療,有的家庭因無法負擔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及相關費用,導致孩子錯過了最佳康復治療期。

高峰坦言,0到6歲是聽障兒童最佳康復治療期,通過植入人工耳蝸,可幫助佩戴助聽器效果不好或無效的重度、極重度耳聾患者或先天性聾兒重建聽力,如果能堅持術后康復訓練,像正常孩子一樣學習生活是很有可能的。

為減輕聽障兒童家庭經濟負擔,國家和貴州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作為貴州省殘聯直屬公益一類殘疾人康復服務機構,省殘疾人康復中心認真貫徹落實,通過免費對0到6歲殘疾兒童實施篩查、免費安裝人工耳蝸、免費進行聽力語言康復訓練等舉措,持續擴大聽障兒童救助覆蓋面。

“符合條件的7周歲以下聽障兒童,均可在省康復中心進行免費康復培訓,也可就近選擇指定的康復中心。”貴州省殘疾人康復中心社會服務科負責人柴華介紹,根據《貴州殘疾兒童康復救助辦法》和《貴州省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目錄及補貼標准(2020年版)》,持貴州戶籍(或在貴州領取居住証)的0到6歲重度聾以上聽力殘疾兒童,符合人工耳蝸植入條件、達到術前檢查合格要求的,家長或監護人可申請免費康復救助或補貼,並享受輔助器具、支持性服務。

孩子們做的手工。

在利用好政策減輕聽障兒童家庭經濟壓力的同時,貴州省殘疾人康復中心還積極與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等3家省內人工耳蝸康復救助定點醫院合作,為聽障兒童植入人工耳蝸升級了綠色通道,提高了救助效率。“2009年啟動人工耳蝸康復救助項目至今,累計救助聽障兒童數千名。”高峰表示,2016至2020年間,康復中心根據相關文件要求,共成功實施聽障兒童人工耳蝸植入手術604例、術后安置康復訓練聽障兒童810人、對側耳適配助聽器520台。

政策的暖陽不光撒在聽障孩子們身上,根據《貴州省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目錄及補貼標准(2020年版)》通知,視力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孤獨症等患兒也有相關救助補貼,能進一步減輕經濟困難殘疾人家庭負擔,切實滿足其基本康復需求。

家校攜手發力 愛讓發聲無礙

“我是媽媽的寶貝。”楊曉麗聽到兒子躍躍第一次開口表達愛的時候,一時間手足無措,感動得流下了幸福的淚水。得益於貴州省殘疾兒童人工耳蝸康復救助項目,2歲的躍躍在定點醫院免費做了人工耳蝸植入,並在省殘疾人康復中心免費康復了1年。如今,3歲的躍躍不僅溝通順暢,還進入了普通幼兒園學習。

“這一切來得太不容易。”提及躍躍康復的心路歷程,楊曉麗重重的嘆了口氣。她說,躍躍在1歲多時被診斷為大前庭綜合征,為讓孩子開口說話,自己做了全職媽媽,帶著他踏上了康復之路。“通過康復中心的項目救助,躍躍植入了人工耳蝸,術后一個月開機調音時,他嚇得哭了起來,我心疼的看著他,隻能輕輕撫慰他。”楊曉麗記憶猶新。

陪伴躍躍不僅需要極大的耐心,還要每周堅持不懈地參與康復中心的單訓課程和聽覺口語理論課程。因孩子年齡小,每堂課都需要楊曉麗親自參與。“我要跟他一起學,回家后還要在日常生活中融會貫通的教孩子。”楊曉麗說,康復的過程很磨人,有時候一個很簡單的目標,往往需要很久才能達成。

讓一個聽障兒童開口叫媽媽,難度有多大?“難度會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可能需要一兩年,三四年,甚至更長時間。”躍躍的聽覺口語理論課老師從教18年,她說,沒有經過康復訓練的聽障兒童對聲音辨識度很差,要教會他們像正常人一樣發音並理解聲音,需要在口型、吐氣等方面進行大量的指導訓練。

送教上門。

“普通孩子與生俱來的‘聽’和‘說’,對聽障兒童而言需要歷經成百上千次的重復。”躍躍的老師告訴記者,在漫長的康復過程中,家庭康復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有很多技巧需要家長掌握,中心也會指導家長掌握步驟和要領,通過家校的密切配合,最大限度激發孩子的潛力,讓孩子盡早適應有聲世界。

在老師和家長攜手共同發力下,越來越多像躍躍一樣的孩子開始從康復中心走向正常社會,重啟精彩人生。

另外,考慮到家庭參與對聽障兒童康復的重要性,貴州省殘疾人康復中心還會定期安排家長培訓,指導家長如何引導3歲以下孩子在家裡開口說話,並按進行語言方面的教育。張瑜介紹,自2019年起,康復中心每周五會組織“送教上門”,手把手幫助不便來現場培訓或是對康復認識文化程度欠缺的家長。

“根據《“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提升殘疾康復服務質量,‘送教上門’的基層經驗正為未來更好的提升殘疾兒童康復服務打下牢固基礎。”高峰表示,對困難家庭提供結對幫扶、送教上門等服務,是康復中心提高語訓工作效能、提升康復教育教學質量的有力舉措,下步工作中,中心也會努力做好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執行好殘疾兒童基本康復服務與補貼制度,爭取目標人群覆蓋率達到100%。(圖片由貴州省殘疾人康復中心提供)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