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字為底
——鄉村振興看“生態宜居”

3月9日,天氣晴好,游客漫步遵義市湄潭縣的乾藝梅園景區花海內,聞香賞梅,感受春日之美。
湄潭近年來以游客為中心,打造個性化的旅游精品線路,推出豐富多彩的生態旅游業態,讓每一個游客流連忘返,成為鄉村休閑游首選地之一。
新國發2號文件明確貴州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戰略定位,提出要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為貴州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注入了動力。
以“綠”為底,貴州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拒絕污染,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2.12%,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
生態的魅力在鄉村,鄉村的活力靠生態。生態和宜居不可拆分,美麗鄉村讓多彩貴州更加精彩。
推動綠色轉型 扮靚鄉村“顏值”
今年2月中旬,受寒潮氣候影響,貴州迎來了大范圍降雪。位於畢節市大方縣羊場鎮穿岩村的坡頭山上,71歲的王華文冒著風雪,仍然堅持每天巡山護林。
然而,40年前的穿岩村,“種地種到天,開荒開到岩”是真實寫照,當地村民依靠開荒種地生活,廣種薄收。
如今,王華文守護的穿岩村坡頭森林,已從最初的5畝發展到665畝,成為大方縣最大的一片生態林。穿岩村也掀起了植樹造林的熱潮,昔日的荒坡沙溝,早已變成青山綠洲。
從脆弱生態到滿眼皆“綠”,穿岩村的綠色轉型之路,是貴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一個縮影。
生態環境質量是宜居鄉村最重要的標准之一。世代居住在正安縣市坪鄉龍坪村的覃志順家這些年的變化很是明顯。
多年前,覃志順家周邊隨處可見垃圾,一到夏天蒼蠅就嗡嗡嗡四處亂飛,村裡衛生條件很差。
近幾年,在政策支持下,龍坪村修建了排污溝、垃圾池,實施了農村危房改造、人居環境整治等工程,極大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良田美景,雞犬相聞”,覃志順家和龍坪村的生活環境已變得越來越美。
堅持綠色發展 刷新鄉村“氣質”
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更多鄉村從美麗鄉村建設中獲益,在山水田園間蹚出一條“幸福路”。
在習水縣馬臨街道沔山村,坐落著一幢紅色歐式建筑——習水海創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投建的垃圾焚燒發電廠。這是習水縣城鄉生活垃圾集中處理中心,也是貴州省第二個爐排爐焚垃圾燒發電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由當地政府引進,一期焚燒爐於2020年9月正式投用,目前每天可處理來自習水縣、赤水市約400噸垃圾。
遵義市生態環境局習水分局自然生態股工作人員許大明說:“以前生活垃圾處理最常用的是填埋,但是效果很慢,容易產生二次污染。現在引入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不僅改善垃圾堆放產生的縣城景觀問題,同時也將城鄉生活垃圾轉變為電力資源,降低了環保成本,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產業綠色嬗變 解鎖“幸福密碼”
在威寧自治縣龍街鎮龍街村扁居組的山坡上,光伏電池板排列齊整,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耀眼,蔚為壯觀。
光伏電池板下,大白菜、白蘿卜、蓮花白等各類蔬菜長勢良好,不時有一群群黑山羊經過,村民在田間地頭忙碌著,一派繁忙祥和的景象。
“太陽出來就賺錢,光伏給我好光景。”家住龍街鎮龍街村扁居組的陳秋香感慨。
“我們在當地高海拔的低產旱地和荒地,採用高支架和大間距布置光伏陣列。電站在發電的同時,可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農作物,帶動當地農民實現穩收增收。”威寧能源公司工作人員代波介紹。
目前,威寧自治縣的龍街設施農業光伏示范項目、仙水窩農業光伏電站紅油菜苔、樂利農業光伏電站萬壽菊、鬆木坎農業光伏電站灌木茶、麼站農業光伏電站馬鈴薯、林場農業光伏電站蓮花白、小官山農業光伏電站蕎麥等,累計實現種植面積近6000畝。
“農光互補”,為鄉村振興“造血”。“我們的錢包鼓起來了,家裡面的房子也重新翻修了,日子越來越有奔頭,能源公司的‘光’照進了我們心裡。”陳秋香家的變化,正是得益於農業光伏項目的推進。
以“綠”為底,生態環境是解鎖鄉村振興的“密碼”。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鄉村振興道路必然能獲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兼具的高質量發展“打開方式”,貴州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篇章也會愈加精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