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秀區蔡官鎮:念好“牛字經” 做強牛產業

近年來,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西秀區蔡官鎮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念“牛字經”、培育“牛經濟”,不斷在肉牛產業發展上著力建鏈補鏈強鏈。通過引進農業龍頭企業並加大扶持力度、做好精心服務,依托貴州黃牛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現有發展資源,如今該鎮肉牛產業項目已基本形成了“飼草種植—標准化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配送—餐飲”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
3月8日,記者走進西秀區蔡官鎮王家庄村蔡官萬頭肉牛養殖場項目基地,一座座標准化牛舍映入眼帘。
據悉,該養殖場由貴州黃牛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1.5億元,規劃佔地635畝,設計建設佔地350畝養殖區6個,待全部建成,肉牛年出欄量可達1萬頭。目前已建成4個肉牛養殖區,養殖西門塔爾雜交肉牛1600多頭。
“我們項目著眼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思路,按照生態循環、科學高效、美觀實用、兼顧教育展示於一體的設計規劃進行打造。同時,利用生物發酵床生態養殖技術,對糞便和污水進行技術處理,更新淘汰的生物發酵床和牛糞將作為農家肥銷售,做到產業發展零污染零排放,有效保護了綠水青山。”蔡官鎮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劉俊華介紹道。
當前,該肉牛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正迅速釋放經濟效能,不斷成為促進群眾增收的富民產業。
“一般情況下,喂養18至24個月出欄,每頭牛約650公斤,每公斤38元,一頭活牛約賣24000元,如果屠宰可賣35000元。一頭牛成本約17000元左右,純收入約5000至7000元。”劉俊華告訴記者,下一步公司將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當地農戶參與家庭肉牛養殖,公司提供牛崽,待肉牛育肥后公司負責回收。
為進一步提品質、樹品牌,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產業,蔡官鎮還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示范作用,探索出三種產業幫扶模式,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土地流轉幫扶模式,農戶將土地流轉給企業養牛,農戶通過土地出讓金實現增收。訂單種植幫扶模式,企業與農戶簽訂玉米訂單、青草種植回收協議,農戶可通過種植實現增收,公司按每噸400元收購,預計每畝地可產3.5噸青貯玉米,每畝收入約1400元。公平務工幫扶模式,農戶到企業務工增加收入,目前帶動務工就業30余人。
“我負責清理掉在飼料槽邊的草料,干了兩個多月了,每個月3000元,比以前打零工強好幾倍。負責人告訴我們,等項目全部建成后,公司還可以給我們提供差不多300個的就業崗位。”蔡官鎮王家庄村脫貧戶陳禮告訴記者,目前,肉牛養殖場內的多名飼養員、撒料員、拌料員、值班門衛和廚師都來自他們村子。
據悉,為突出經濟可行性,蔡官萬頭肉牛養殖場項目在合理規劃、低碳環保、高效節能、功能配套等方面充分考慮,將用好當地良好的生態元素,走農旅融合發展路子,增加科普教育、農旅觀光、餐飲住宿服務等功能,力爭將養殖場打造成為貴州第一個大規模“花園式”肉牛養殖場。(本報記者 吳學思)
來源:安順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