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做出大產業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馬丹
【新聞提示】
威寧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素有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的美譽,是貴州省最大的馬鈴薯生產縣。近年來,該縣通過引進新品種、推廣脫毒種薯生產等,大力提升馬鈴薯畝產量和品質,目前,已建立馬鈴薯種薯基地100萬畝。該縣還引導企業開展鮮切薯片、主食化加工等精深加工項目延伸馬鈴薯的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如今,馬鈴薯產業已成為威寧脫貧攻堅、助推鄉村經濟振興、富民興縣的支柱產業。
打造南方馬鈴薯“種都”
9月,走進威寧,晚熟馬鈴薯進入收獲季。在威寧自治縣雪山鎮雪山村的馬鈴薯基地裡,隨處可見挑、撿、裝馬鈴薯工人的身影。
該基地核心示范區域約50畝,種植了國內外20余個馬鈴薯新品種,包括雲薯、黔薯、甘農薯等多個系列。通過搭建平台,集成脫毒種薯繁育技術,加快優良品種的推廣應用,解決了威寧自治縣馬鈴薯品種單一、易受市場波動沖擊的問題。
據了解,針對省內馬鈴薯全產業鏈綠色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栽培管理技術問題,在新品種推廣示范基地建設中,威寧邀請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團隊充分借鑒當地群眾馬鈴薯種植經驗,集成水肥高效利用、病虫害綠色防治、輕簡機械化種植等核心技術,為各新品種的推廣應用進行科學規劃。同時重點解決品種水肥利用率低效、病害問題突發和種植成本過高而導致生產效益不高等問題,使基地內馬鈴薯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為進一步推動馬鈴薯產業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選種、種植、用藥,每個環節都很重要,尤其是晚疫病防御不好,會連片傳染,導致種植戶可能顆粒無收。”威寧自治縣種子站站長李文遠介紹,縣裡有馬鈴薯專家50余人,每逢早熟、中熟、晚熟馬鈴薯種植季,專家們都會分組帶隊到各鄉鎮種植點開展質量管理、指導。
邀請專業團隊指導,地方“土專家”配合研究,從種薯處理、材料分類、地塊分區、開溝播種,品種選育到建試驗站建基地、開展技術集成示范,通過一系列舉措的實施,威寧馬鈴薯畝產量和品質得到有效提高。
種植的馬鈴薯品種增加到現在的高澱粉型、低澱粉型、鮮食型、加工型、並用型等的早、中、晚熟180多個品種。主要栽種品種有威芋5號、青薯9號、威芋3號、費烏瑞它、會-2號、米拉等。
據中墾薯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日裕介紹,該公司在威寧建設的項目建成后每年可以生產4億粒微型薯,其中2億粒銷往省外、2億粒在本縣境內生產原種。2億粒微型薯可滿足4萬畝地的種植需求,產出原種10萬噸,10萬噸的原種第二年可生產180萬噸一級種子。
近幾年,威寧正在著力打造南方馬鈴薯“種都”,全縣組織中墾薯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貴州恆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常年生產原種5000萬粒以上,組織中墾薯業有限責任公司、貴州金農馬鈴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威寧縣南方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等26家企業在草海、迤那、小海、雪山等30個鄉鎮建立馬鈴薯種薯基地100萬畝,其中原種基地4萬畝,一級良種基地16萬畝,二級良種基地80萬畝。
土豆變美食延長產業鏈
“我們薯片加工主要需要的是青薯9號。”近日,走進位於五裡崗經濟開發區內的貴州威寧曙美佳食品有限公司,一輛大貨車正在卸載剛從鄉鎮基地拉到工廠的新鮮馬鈴薯。
新鮮馬鈴薯通過一系列的清洗、篩選后被送上了鮮切薯片生產線。經過原料選擇、清洗去皮、人工挑選、切片、漂洗、燙漂、油炸、調味、冷卻、包裝等十個環節,在自動包裝機上完成包裝后,就變成了一包包薯片。
“生產線每小時加工薯片300多公斤,消耗馬鈴薯1200多公斤,生產過程全部實現自動化。”馬海說。
剛剛出爐的薯片,一口咬下去,爽脆鮮香。
馬海介紹,馬鈴薯鮮切薯片味道好,除了得益於先進的生產制造工藝,也離不開原料採購把控嚴格,鮮切薯片精選威寧海拔2200米以上土地產出的高原生態土豆,從切制到薯片出爐,隻需5分鐘,留住土豆的自然味道。
據了解,貴州威寧曙美佳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馬鈴薯系列休閑食品的加工和銷售,以“薯美佳”鮮切馬鈴薯薯片作為主導產品,目前已經開發出原味、番茄味、麻辣味、燒烤味等多種口味,預計年產鮮切馬鈴薯薯片1000余噸,消耗馬鈴薯5000余噸。
完成裝箱的鮮切薯片被搬到了貨車車廂。“這一車發往鎮雄,總共200件,他們一個月需要二到三車。”公司負責人馬海介紹,“我們的鮮切薯片生產線今年4月份才投產,目前解決30余人就業。”
“公司在發展馬鈴薯深加工的同時,還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建設馬鈴薯種植基地,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馬海說。
除了馬鈴薯鮮切薯片,威寧還從馬鈴薯主食化切入,帶動深加工產業鏈更加完善。
據悉,威寧的馬鈴薯主食化深加工產品已有面條、饅頭、餅干、面包、米粉、薯泥、特色洋芋粑粑等品種。威寧鶴鄉果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威寧縣亞龍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等3家主要加工企業,年生產量2000噸,年加工馬鈴薯鮮薯量1萬噸,年銷售量6900噸,銷售額7100萬元。
“土蛋蛋”成為“金蛋蛋”
“我們基地今年種的主要是青薯9號、威芋5號、米拉,這個月基本就能收完。這些小一點的就是二代種子,全被訂出去了。”威寧自治縣雪山鎮種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管紹剛說,今年僅四川達州的經銷商就採購390噸秋種馬鈴薯種,以每噸2800元的價格預定,訂金都付了,就等秋收上來,篩選后交貨。
今年管紹剛的1300畝基地種的馬鈴薯都是本地品種,能產出4000噸馬鈴薯,產值將近800萬元。
“從馬鈴薯開始整地、開溝、播種、施肥、覆土到管護、採收,我們一直在基地裡務工。”在雪山鎮馬鈴薯新示范種植基地,務工群眾一邊忙著收馬鈴薯,一邊高興地說,他們把土地流轉到馬鈴薯示范種植基地,同時在基地長期務工,收入更穩定。
“我家裡有四口人在基地務工,主要是操作機械、拉運、割草,一年能從基地領到9萬余元工資。”村民朱陽關說。
目前管紹剛的基地裡有來自灼甫、勝利等11個村的村民務工,年務工人次超過2.4萬。
基地採收的馬鈴薯沿著產業路、組組通道路一車車運往管紹剛的馬鈴薯倉庫,倉庫裡十來個工人正忙著篩選,然后分級裝袋。
“除了賣種子,通過省、市、縣商務局聯系幫助,我們今年還和水城、貴陽、昭通等地的46家沃爾瑪超市簽訂了商品芋供應訂單,合作社一天要發出100余噸馬鈴薯,我們基地種植的馬鈴薯隻夠供應一個月。”管紹剛說。
管紹剛介紹,他種出來的馬鈴薯除了作為種子和商品薯銷售,還有部分殘次品用於養牛養羊。馬鈴薯季節性閑置或者隔年輪作的土地,他會撒草籽,收獲的草料用來養牛養羊,目前他的養殖合作社裡有1300多隻羊、189頭牛,個個膘肥體壯,未來的銷售收入也比較可觀。
管邵剛只是雪山鎮馬鈴薯產業發展中涌現出的能人之一。雪山鎮副鎮長虎杏介紹,近年來,雪山鎮結合轄區海拔落差大、耕地面積廣、水資源豐富等自然優勢,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銀光、斗母、新渠、栽樹等村(社區)規劃年均發展傳統馬鈴薯產業17萬畝。2021年,全鎮規劃種植馬鈴薯17.2萬畝,總產值將達3.7億元。依托產業的迅速發展,正有越來越多的能人脫穎而出,把“小土豆”做成大產業。
“威寧洋芋”品牌叫得響
“威寧馬鈴薯種得好,還需要銷得好,才能促進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威寧特色產業辦主任白顯峰說。
29名主播,直播6天,累計觀看23.35萬人,銷售農特產品5138單,共19.86萬元。9月15日,看到廣州第二屆電商節畢節分會場威寧會場剛出的數據,參與電商節的威寧經銷商們很是驚喜。
列數此次銷售的農特產品中,名氣最大的莫過於威寧馬鈴薯,其實這不是威寧馬鈴薯第一次登上直播的“銷售快車”。早在2020年,威寧馬鈴薯就借著直播的“東風”登上了廣州的地標建筑,有“小蠻腰”美譽的廣州新電視塔。
2020年,廣州市番禺區派駐威寧的扶貧干部丁力為威寧馬鈴薯直播帶貨,在“威寧土豆就是一級棒”的叫賣聲中,讓眾多消費者認識了好吃的威寧馬鈴薯。
隨后,威寧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依托“威寧洋芋”這一國家地理標志商標與區域公共品牌的優勢,統一設計了“威寧洋芋”這一產品包裝形象,協調經費統一印制包裝盒,明確了產品規格、重量、售價等一系列參數,改變了原來分散的、粗放的、初級的銷售模式,為威寧馬鈴薯的線上銷售打下基礎。
白顯峰告訴記者,為了打通馬鈴薯銷售渠道,威寧還引導成立馬鈴薯專業合作社52家,其他農產品專業合作社27家,常年外銷商品馬鈴薯120萬噸以上,種薯外銷90萬噸以上。在雪山鎮、羊街鎮、草海鎮、小海鎮等馬鈴薯主產鄉鎮建成了一批馬鈴薯交易市場,加大與外地客商的聯系,形成“農戶、經紀人+客商”和“公司+基地+農戶”產銷網絡。現在威寧馬鈴薯的“足跡”遍及雲南、四川、湖北、廣東等省外市場,馬鈴薯市場營銷體系逐步完善。
隨著威寧馬鈴薯的名氣越來越大,威寧加大了對“威寧洋芋”品牌培育、塑造、營銷推介和宣傳保護,堅持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突出“威寧洋芋”生產標准化、優質化、品牌化,堅持走質量興農、品牌強農之路,“威寧洋芋”的品牌價值不斷提升,市場影響力不斷提高。
威寧馬鈴薯在“品牌化、標准化、電商化”的路上正穩步前行,馬鈴薯也成了當地推動鄉村振興的“致富薯”、提升生活品質的“小康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