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科技+人才“慧”種地

九月的涼都,到處都能聞到豐收的氣息。
在水城區米籮鎮獼猴桃產業園裡,54歲的盧萬昌正用手機“玩轉”科技種植——
手機授權連接起氣象檢測站,可實時監測記錄空氣溫濕度、雨量、風向風速等氣象要素信息,為農作物改良、病虫害防治等相關生產管理提供相應的科學數據作為種植的決策依據,輔導農民。
“你看,隻要登錄手機APP,就能第一時間收到來自氣象檢測站的精准反饋,澆多少水、施多少肥,清清楚楚,便捷又高效。”從一名獼猴桃種植戶,到一名獼猴桃產業園管理人員,盧萬昌實實在在感受到了農業科技的力量。
放眼望去,除了氣象監測站,基地裡的防雹網、物聯網技術平台監控系統、避雨棚等科技感滿滿的設施,也在為獼猴桃產業的現代化發展“保駕護航”。
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近年來,六盤水把智慧農業作為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的重要任務來抓,不斷拓展物聯網在農業方面的應用,支持企業建立從種植前端到銷售末端的全流程數據採集和應用平台,以示范促應用、以應用促發展,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目前,水城區已建成覆蓋物聯網的獼猴桃果園1萬畝,智能節水灌溉獼猴桃果園1.5萬畝,建成集成果園物聯網、大數據、綜合服務、經營服務為一體的水城農業雲平台,獼猴桃產業逐步向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方向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則是領跑科技創新的“驅動輪”。水城區獼猴桃產業研究所所長龍幔,2017年從華中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研究生畢業后,通過人才引進政策來到六盤水,從此,便以鄉土為“課堂”。
4年時間,從技術推廣到產學研基地的建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與示范工作,龍幔都曾參與。在龍幔的帶領下,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採購標准與儲藏技術的控制、採后果品控制技術等都已運用到實際當中。農戶通過技術技能培訓,成為產業能手,水城區獼猴桃產業園也成為2020年貴州省農民教育培訓示范基地。
通過興科技,強人才,六盤水不斷驅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搭建人才、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平台和機制,吸引和鼓勵企業下鄉、“農秀才”返鄉、能人回鄉,帶動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要素回到鄉村,在各類職業院校中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有志於回鄉服務的鄉村干部,在鄉鎮機關選擇一批有熱情、有能力的退休干部回到農村參與建設管理,帶領群眾發展產業、增收致富。
同時,深入實施“帶頭人隊伍建設工程”,下大力培養一批知識型、創新型、技能型的高素質農民,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學習能力強、善於接受新觀念新技術的農村職業經紀人隊伍。
六盤水在加快農業現代化腳步時,緊緊抓住農業經營主體這一“根基”。
走進盤州市盤關鎮丘田村,果蔬種植大棚、跑山雞養殖場、大米加工廠……一個個興旺的產業,滋養著這個村庄。
“產業發展要好,核心要有一個靠譜的‘當家人’,敢於挑起擔子,才能干出樣子。”貴州綠康馨蕊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蔣紅英說。
她口中的“當家人”就是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依靠市場的力量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群眾內生動力。
2019年1月,蔣紅英在老家盤關鎮成立了貴州綠康馨蕊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同年3月,佔地360畝的合作社蔬菜基地建成,還修建了16個大棚,主要種植時令蔬菜。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搭建“學校+農超+配送”的銷售渠道,及時將農產品配送到周邊學校、政府食堂和旅游景區餐館,構建了產銷無縫對接模式,實現了產業效益、農戶收益和社會效益“三贏”。
緊盯市場需求、強化產銷對接、發展訂單農業……從貴州綠康馨蕊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一系列“動作”中,不難發現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撐作用。
近年來,六盤水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業務指導,完善內部規章制度﹔積極組織開辦高素質農民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規范化建設培訓班,邀請省農業農村廳專家授課,著力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現代農業發展能力。
目前,六盤水實現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零”的突破,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60家、全國500強合作社5家、國家級示范社15家。
從高質量選擇產業,到高標准種植產業﹔從精細化田間管理,到打造“三變”改革升級版,全省第一家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六盤水,正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譜寫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屠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