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載隻為一句話——記平壩區第三中學校長汪太宗

“三十五年前,我背著行囊,邁著矯的步伐健,走進了平壩縣最偏遠的一所小學——齊伯中心校。當時的齊伯屬邊遠貧困地區,交通不便,物資匱乏,生活極其困難。但為了山區的孩子,步入教育行當,我無怨無悔,願為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奉獻青春,譜寫教育新華章。”1992年3月,臨危受命,汪太宗毫不猶豫地扛起平壩區齊伯中心學校校長重任,回憶當年,獻身教育的畫卷又在腦海之中呈現。
當年,災情到來,為確保師生安全,了解全鄉12所學校實情,汪太宗每天徒步幾十公裡,晴時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天到家已是晚上十一、二點,不知有多少次因雨大路滑摔倒在路坎下、刺蓬中,回到家已是渾身泥污、血水交融。第二天,依舊踏上行程,因為心系師生的安危,這樣的工作狀態持續進行了一至兩周。
開學之初,汪太宗又身先士卒,帶領教師採購課本,籌備教學用品,安排學生入學。2013年8月,到平壩縣城採購課本,為了少開支一晚上的住宿費,幾位老師當晚就包車回齊伯出了車禍。汪太宗自己同四位教師全體受傷,但他們沒有顧及受傷情況,而是全力以赴把課本從水田之中全部搬運上岸。
2003年9月,因工作需要,汪太宗調到平壩區夏雲中學任職,歷時13年,形成了以“教育神聖”為主題的石文化,創建“書香、墨香、花香”為特色的三香特色校園。深化素質教育,開展舞蹈、手鼓、花環、跑步、健美操、竹竿舞等形式多樣的大課間活動,並於2015年9月作為全區校長參觀交流基地。同年,汪太宗在平壩區首批校長論壇上作《深化素質教育,提升教育質量》交流發言。
2016年7月,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夏雲鎮教育資源整合,夏雲中學、紅湖學校合並為紅湖中學,汪太宗再次被委任為校長。
四年時光,紅湖中學學生數從1500人劇增到近2000人,教學質量逐年遞增。2020年,受疫情影響下,紅湖中學中體考滿分率近80人,中考成績名列前列。從一個普通的學校,通過市教育局支持,擠進20+3系列。2021年,中考全區前十名佔6位,包攬第一、二、三、四名。從一所教學質量沒有起色的學校沖刺到全區排頭兵。
“近年來,平壩三中辦學條件不斷完善,地處高鐵新區,交通便利,發展前景良好,但由於歷史原因,學校辦學效果不被家長認可,空有三千人的辦學設施,但學生不足千人。”2021年2月,汪太宗再次遵循平壩區教育和科技局黨委的安排,擔任平壩三中校長。
半年來,在汪太宗的指導下,平壩三中分級開展養成性教育,形成七年級養成習慣、八年級形成品質、九年級達成能力的“三成”教育模式。
“為了真正實現達成能力的“三成”教育模式,2021年8月,我校與貴州師范學院陶學會共同聯合舉辦了2021年陶行知夏令營活動。”汪太宗介紹,活動有來自浙江、貴陽、興義等多地區師生100余人,通過10天的夏令營活動,豐富了師生的學習生活,拓展了師生視野,更轉變了師生觀念,提升了教師業務能力。
在平壩三中的半個學期裡,為了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作為校長,汪太宗不斷聽取教師的建議,與同學生打成一片,深入一線,調研走訪,聽他們的呼聲,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一學期以來,學校操場的綠地草坪投入使用。涼亭、讀書吧、報告廳先后建起投入使用。學生早中晚餐從單一到多樣化、個性化等一系列的變化,無時無刻都在讓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通過一學期以的努力,學生習慣明顯好轉,夜間體質鍛煉得到強化,學生不再翻越圍牆,不再聚眾玩耍,校園變得干淨、整潔。教室裡、書亭下到處傳來的是朗朗的讀書聲。
上學期全區期末考試中,平壩三中七年級平均分上升38分,全區排名第一。八年級平均分上升45分,全區排名上升到第二位。學校工作得到家長的認可,受到社會的好評,本學期七年級招生突破500人,比去年增加200余人。
35年的教育歷程,30年的校長生涯,汪太宗用他的實際行動和無私付出詮釋初心不改,濃縮成一句話:用心去奉獻,做有溫度的教育。(圖/文 錢凱、楊建宏)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