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文教

李光映:30米長卷描繪銅仁風景名勝

2021年08月20日08:49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銅仁梵淨山的紅雲金頂、蘑菇石、亞木溝、風雨橋、雲舍、兩江口,三江匯流的銅仁古城、水晶閣,錦江河一帶的古村落、參天古樹、小橋流水、河灘、草屋、吊腳樓、白花浪、碼頭、木船……這些景物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在位於貴陽市珠江路小城故事的家中,李光映耗時百余天,完成了一幅長達30米的鋼筆畫,他用細膩的筆法,宏大的視覺表達,將如詩如畫蜿蜒曲折的錦江河,化作彌散著淡淡鄉愁的《梵淨古邑》。

為創作這幅長卷,李光映曾多次徒行錦江。

2021年農歷正月初一,千家萬戶沉浸在新春的熱鬧中,然而李光映卻沒有在貴陽的家中與親人團聚,而是背上相機和畫夾直奔數百公裡之外的銅仁徒步錦江。他此行的目的是想通過行走收集創作《梵淨古邑》長卷的素材。

“這次徒步錦江,我謀劃已久,並不是做秀,而是錦江的美和人文吸引了我。”李光映說,《梵淨古邑》長卷畫的創作構想萌發於2020年。當時他正在銅仁古城做文化咨詢工作,悠久的歷史根脈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激發了他用鋼筆創作的欲望。“為什麼不創作一幅長卷呢?”

2020年10月,李光映與銅仁文史專家、貴州省地方志協會副會長瞿政平和北京中藝設計師范曉雨的一次閑聊,讓創作長卷的構想得到認可。瞿政平更是從《梵淨古邑》創作的內涵與亮點,以及對外講好銅仁故事促進銅仁文旅發展的意義等層面加以闡釋。這次閑聊,讓李光映更加堅定了創作決心。

然而創作長卷並非易事。為了收集創作素材,加深對銅仁歷史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李光映開啟了他的創作行走。2020年10月24日,李光映和范曉雨在瞿政平與謝鋒等人的帶領下,自銅仁古城出發,沿著錦江銅岩、鯉魚嘴、鷺鷥岩、烏魚董等景點溯江而上,直至大江口、太平河、雲舍等,一頭扑向梵淨山的懷抱。今年的正月初一,李光映再赴銅仁,重點考察了各景的山形地貌、風光特點,尤其是岺萊坡石林。

春節期間的行走,是此次創作採風的第三次。這次,他背著行囊,拄著拐棍,連續行走一個多月。此次體驗,讓李光映對銅仁的諸多景點刻骨銘心。

一個孤獨的老人背著斗笠和行囊在寒風冷雨中徒步,用心去丈量錦江沿岸的山峰樹木房舍。對李光映來說,這種毅力可把自己對生命的追求融會到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中,將自己胸中的山水形象與大自然中的山水物象有機地結合起來,思維與筆墨融會貫通,努力追尋繪畫藝術的至高境界。

“黔東北的錦江以及梵淨山的山川形勝、一草一木,都活在我的記憶裡,我的畫筆下。”對於年近七旬的李光映來說,30米長卷的創作遠比行走更為艱苦。在長達百日的創作中,老人每天創作時間都在10個小時以上,身體始終處於超負荷狀態。

“面對黔東北渾朴天然的山水人情風貌,我選擇了鋼筆畫這一表達方式。那種親切與質朴,那種細膩的刻畫,那種令人追戀的古風,我不能設想還有比這更合適的方式來傳達我的感受。”對李光映來說,那些艱辛均在山水之美的呈現時全部抵消。雖然關門艱苦創作百日,看著完成的畫卷,李光映神採奕奕。

觀看完長卷,文化老人戴明賢先生在卷首欣然題寫:“梵淨古邑,天下奇觀。”

“李光映先生的鋼筆畫長卷《梵淨古邑》蔚為大觀。”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熊宗仁評價說,長卷展現了武陵山主峰梵淨山的山水相依,人文所寄,令人聯想起“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的詩詞,以及飄散於其間的人間煙火,亭台樓閣。這幅長卷的吸睛之處和引發的思考,不僅是銅仁的文化呈現,也是貴州藝術界的一次創新探索。

“畫中呈現的諸多古典符號,構成銅仁城最具特色的地理標志,留下了鄉民抹之不去的鄉愁。”在瞿政平看來,《梵淨古邑》似水墨畫,又像田園詩,更像捧在手裡的邑乘書,魅力深雋,讓人們找回曾經的古韻、古趣、故園記憶。

徒行錦江之畔,領略梵淨情懷。前后數月,行走數百公裡,李光映不僅潛心創作《梵淨古邑》鋼筆長卷畫,還創作了50幅銅仁古城的鋼筆畫。目前,李光映創作的《梵淨古邑》已被制作成文創產品,成為宣傳銅仁的一道人文景觀。(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相康)

(責編:潘佳倩(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