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七星關區視窗>>新聞資訊

改種經濟作物、引進先進技術,畝產值翻了十幾倍 —

科技進大棚 蔬菜產量高

2021年08月12日14:45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本報訊 (記者 夏民)“這塊地是我們鎮上最好的良田,也是寶地。以前隻曉得埋頭種傳統作物,一年種點苞谷、辣椒、洋芋,忙活半天也賺不了幾個錢。”8月9日,畢節七星關區朱昌鎮小屯蔬菜大棚基地,村民鄧艷洋正麻利地分揀新鮮採摘來的黃瓜,額頭上滿是細細的汗珠,“但是現在大變樣了。”

為什麼叫寶地?

“我們鎮的這塊503畝蔬菜大棚基地,地勢平坦,很適合種植。”朱昌鎮鎮長孫站說,可對處在烏蒙山腹地的畢節來說,山連山、水連水,土地溝壑縱橫,像模像樣的平地少之又少。

為什麼說大變樣?

坡地多,平地少。如何將有限的平地資源高效利用起來一直是七星關思考的問題。

近年來該區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大力提升農業科技投入。截至目前,七星關區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82.8萬千瓦,機耕面積達到12萬公頃,機耕率達86%。

鄧艷洋所在的蔬菜大棚基地就是七星關發展農業現代化的縮影。

2020年5月,七星關引進九豐農業集團,採用山東壽光一流的種植技術,投資修建了57個現代化冬暖式大棚,主要種植西紅柿、黃瓜、辣椒、西瓜等蔬菜瓜果,畝產值達15萬元。

回想當初朱昌要流轉土地搞農業現代化建設,鄧艷洋記憶猶新:“當時一點沒猶豫就把9畝地全部流轉了。之后我在基地裡務工,除了每年的流轉費,每天還有85元工資。”

雖然鄧艷洋也算種地的“老把式”,不過自從進了大棚,他的認知發生了改變:“過去1畝地能出產幾千元算了不得了,但這裡的大棚1畝地能種出10多萬元的東西來。同一塊地收成翻了十幾倍,厲害!”

說起大棚的厲害,朱昌鎮小屯蔬菜大棚基地經理馮其強如數家珍。

“畢節土地資源少,晝夜溫差大,要想提高蔬菜產量確實有一定難度。我們通過前期充分考察調研,採取了向陽建設加補光燈、保溫層的方法。夜晚放下卷帘覆蓋大棚,打開補光燈,棚內可保証植物最低生長溫度,增產至少提高30%以上。”

說話間,馮其強扶過一株黃瓜向記者介紹:“比如,這株黃瓜,我們採取鋼絲吊蔓加補光、控溫等手段,一株黃瓜的產量可達50余公斤,畝產量達到2萬公斤以上,遠遠超出傳統產量。”

還有更“神奇”的。

“鋼絲能隨時調整黃瓜秧高度,成熟一茬就放一茬瓜秧,保証黃瓜可以一直長一直產。”馮其強自豪地說。

當然,朱昌鎮小屯蔬菜大棚基地的銷售也不“含糊”。

“我們從去年10月起就固定為上海輸送新鮮農產品。目前每天都有1萬余公斤新鮮蔬菜從這裡發往上海。”馮其強說。

他身后連接大棚的水泥路上,一輛輛貨車已滿載蔬菜,准備開往上海。

(責編:李永馨(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