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小家為大家 敢擔當善作為
——記全市優秀共產黨員、水城區生態移民局工作人員陳倩

“以前家在山溝裡,地在山上頭,想出去一趟都難。幾畝地種玉米,算上化肥種子,忙活一年也剩不著哪樣……”
“現在住的兩室一廳新房,政府建好的,我們提著包就入住。學校就在社區旁邊,送完孫子我就到鞋服車間上班,賺錢還能顧家……”
在水城區陡箐鎮的“東關e寨”,說到過去和現在,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嚴華雲百感交集。
和嚴華雲一樣,13563戶60841人的水城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告別了大山,搬進了充滿生機活力的新家園,安下心、扎下根,生產生活實現蛻變。
這一切,離不開水城區生態移民局工作人員陳倩和同事們的辛勤付出。陳倩,水城區生態移民局九級職員、黨支部宣傳委員,主要負責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管理、項目資金使用,完成材料擬寫、表格統計、政策宣傳、督查檢查等工作任務。
易地扶貧搬遷,是指政府主導、群眾自願參與,將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到生存與發展條件相對較好的城鎮,從根本上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是實現脫貧致富的一種扶貧方式,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和“當頭炮”。在水城區,生態移民局是落實此項工作的主力軍。
2016年參加工作並承擔政策宣傳貫徹以來,陳倩堅持把學習政策和發動群眾作為首要任務,認真學習各級易地扶貧搬遷文件、惠民政策和重要會議精神,全面掌握搬遷對象、標准設計、建設管理、補助標准、資金使用、“五個三”配套措施、和諧社區活力社區創建、“五個體系”后續扶持發展等業務知識,為做好政策宣傳工作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遵循安居與樂業並舉、搬遷與脫貧同步的原則,按照“五年規劃、一年啟動、三年完成”的目標要求,“十三五”期間,水城區計劃易地扶貧搬遷13563戶60841人,建設安置點24個。為此,陳倩和同事們緊盯對象精准、選址精准、規模精准、規劃精准、建房精准、配套精准、就業精准、節點精准,一字一句推敲,多方反復討論研究,由她編寫印發全區的《易地扶貧搬遷入住須知手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應知應會手冊》,成為全區干部職工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掌中寶”,切實提高了群眾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知曉率。
為了讓搬遷群眾高高興興搬家,陳倩和同事們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各鄉(鎮、街道)擬搬遷群眾到各安置點看“新家”。在現場,她向擬搬遷群眾介紹安置點區位優勢、規劃建設、房屋戶型、配套基礎設施及就業、就學、就醫等后續保障服務情況,激發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堅定搬遷信心和決心。
作為“三送三促”助推脫貧攻堅行動聯絡員,陳倩還經常和法律法規宣傳服務隊一起進校園、到鄉鎮、入社區,集中開展法治宣傳活動、“迎新春·送溫暖”公益活動,廣泛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宣傳動員,及時將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好聲音傳遞到群眾中間去,同事們都說她是“易扶搬遷的‘小喇叭’”。
2019年,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面對如山而來的工作任務,陳倩沒有退縮,還積極參與到辦文辦會、調度督查、迎檢調研等工作中來。白天,陳倩到安置點開展入戶核查﹔晚上,她在單位建台賬、統數據、擬公文。由她負責和參與的工作,總是按時保質保量完成。
就在攻堅的這一年,陳倩和愛人說服家人推遲了婚禮,主動向組織申請加入到易地扶貧搬遷專班,全身心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就連父親生病住院也只是“匆匆看一眼”就走。
陳倩的付出和努力沒有白費,到2019年底,水城區共建成安置住房 15191套1281519.85平方米,完成易扶搬遷項目投資34.06億元,搬遷13563戶60841人(其中有10247戶45491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前完成“十三五”搬遷任務,水城區還入選了全國“100個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野玉海安置點入選“200個美麗搬遷安置區”。
陳倩也從一名易地扶貧搬遷戰場上的“新兵蛋子”,迅速成長成為脫貧攻堅前沿陣地的“資深戰士”,贏得了同事們的贊許和肯定,也獲得了組織的認可和表揚。在單位年度考核中,陳倩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是“水城區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每每看著一個個安置小區建成、一張張搬遷群眾笑臉,陳倩覺得“值了!”(顏春勻)
來源:六盤水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