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三線”精神血脈 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六盤水優質電力助力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1964年10月27日,一聲列車的汽笛劃破烏蒙山區靜寂的秋夜——
穿越高山大河,水利電力部列車電力局43號列車發電站駛抵六枝縣(今六枝特區)境內,來不及卸下仆仆風塵,“三線”電力工程師們頂著凜冽寒風,忙碌而有序地展開發電作業。當一絲明亮的電光撕開暗夜,人群中頓時爆發雷鳴般的呼喊。
燈亮,幕啟。
這一束電光,照亮了六盤水乃至整個貴州工業發展的前夜,真正意義上拉開了六盤水“三線”建設快速推進的大幕,電光火石間,喚醒千年沉寂。
艱辛拓道,電網與“三線”建設同頻共振——1966年7月8日,六盤水電力指揮部挂牌成立,代號301,由山東省電業管理局抽調131人對口包干支援。1977年1月,六盤水電力指揮部供電工程部更名為六盤水供電局。
著鞭跨馬,電網與“三線”建設同音共鳴——憂思中奮起,電網人不顧山高路險,抓晴天、斗嚴寒、戰冰雪,人抬肩扛、手扳腳刨,把電線杆立於廣袤原野,讓條條銀線串聯成網,1966年至1969年,三年會戰,六盤水電網主骨架輪廓初現。
這一粒火種,標志著“三線”電力人自此踏入“三線”建設的滾滾洪流,滿腔深情化作六盤水工業崛起的澎湃動能,寂靜無聲處,匯成燦爛星河。
每一次電網脈搏的跳動,都在為“三線”建設的淬火成鋼添能加勁:首台火電裝機—水城發電廠I號機組,第一座現代化煤礦——六枝礦,第一個煤機廠——六盤水煤機廠,第一座鋼鐵廠——水城鋼鐵廠……九個“貴州工業第一”響徹大西南,煤、電、鋼、材四大支柱產業筋強骨壯,和著“三線”建設的激越節拍,巡看產業交相興替的演變,“三線”電力人不曾辜負家國厚望。
多少壯懷激烈,多少苦難輝煌,半個世紀,六盤水供電局累計為國家貢獻5600億度電,電力人的血汗與艱辛、年華和奉獻深深烙刻在共和國電力能源安全的豐碑上。
歷史是精神的展開,精神是歷史的升華。
1978年,改革開放,春雷動地。面對國家使命的轉承,發展定位的更迭,六盤水供電局賡續“三線”精神血脈,用110kV沙興天線、220kV水城變普水線和一系列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重構貴州西部供電格局,將電網初心與使命書寫在烏蒙山麓。
時代列車奔騰向前,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時代把六盤水這座年輕的老工業城市再一次推向盛衰興廢的“十字路口”,在焦灼與混沌中,六盤水孜孜求索。
2008年,剛剛邁開轉型升級步履的六盤水,被一場五十年不遇的冰災禁錮了前進的步伐,山河凝凍、電網告急。彼時,產業發展的結構性問題,恰如冰鎖高原。破題,如箭在弦。
供電除冰保民生——六盤水供電局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搶修11條110kV受損輸電線路及杆塔、配電變壓器等,派出業務尖兵融冰鏟冰,保住了電網覆蓋范圍內四條鐵路的暢通,保住了六盤水各大煤礦的正常生產,還對畢節地區供電發出有力支援﹔
改革破冰保產業——剛加入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六年的六盤水供電局,乘“西部大開發”東風,發力“西電東送”,不斷提升基礎管理水平,探索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優質電力服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疫情之下,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力重千鈞。應戰疫情,六盤水供電局全體職工組建暖心電黨員服務隊﹔建立“一企一冊”檔案庫﹔上門宣傳復工復產電價優惠政策,充分釋放政策紅利……
人民電業為人民,阻擊疫情的勇毅堅決,助推產業轉型的無怨無悔,是六盤水供電局跨越時空傳承精神、情懷擔當一以貫之的驚鴻一瞥。拉長時間軸,他們不曾錯過這座城市的每一個晝夜,不曾錯過產業轉型升級的每一次“脈動”。
不曾錯過,是一份榮光——從“三線”建設光榮源起,改革開放風雷激蕩,至西部大開發擊水三千,到深度融入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每一個重大歷史節點,跋涉,與時偕行。
不曾錯過,是一份約定——半世紀櫛風沐雨,從煤油點燈到流光溢彩,從寥若晨星到星羅棋布,時間躍動的每一幀,光影閃爍的每一秒,源自365天周而復始的耕耘,守望,燈火萬家。
不曾錯過,是一份底氣——產業騰飛,電力先行,從變電站零的突破到建成南網首座220千伏全戶內GIS智能變電站,日益堅強的主網、不斷完善的配網猶如江河,奔涌,一網情深。
當“十四五”新局甫開,六盤水圍繞“四新”主攻“四化”的號角吹響,這座年輕城市在新長征路上邁開沉穩有力的步伐,六盤水電力人接續夢想,從容跋涉,助力涼都產業轉型升級繪就盛景如斯——
今年6月下旬,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2020年度評估結果出爐,六盤水入列優秀等次。從2019年的屈居末流到2020年進階第一方陣,成長,有目共睹,成績,倍感振奮。
六盤水供電局黨委書記王永軍表示,踐行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助力六盤水建設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六盤水供電局將抓實優化用電營商環境三年行動,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著力推進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位於鐘山區的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內,電力工業建設會戰展廳時常有人駐足流連——靜靜佇立的電塔鐵架上,一個1:1比例塑造復原的電網工人手持工具向上攀登……
讓我們記住這個歷史的側影,從“一煤獨大”到“多業並舉”,從“灰頭土臉”到“喜綻新顏”,於歲月無聲處感知電力發展史的壯闊波瀾,在山水縱橫間見証“三線”建設史的榮光新生。(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馬剛 諶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