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社會民生

讓阿妹戚托更美

——記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晴隆縣三寶彝族鄉黨委

2021年07月25日08:26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允鳳

“這份榮譽是對我們的激勵和鞭策,全體同志務必戒驕戒躁,在新征程上砥礪前行,積極作為,不斷開創三寶發展新局面,讓我們的阿妹戚托更美。”

在6月28日舉行的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晴隆縣三寶彝族鄉黨委被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搬!整鄉搬!”易地扶貧搬遷是重要脫貧路徑,2017年,極貧鄉鎮三寶彝族鄉開始實施整鄉搬遷。

挪窮窩、拔窮根、開新業,道理好講,但要離開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又有太多的不舍。三寶彝族鄉有6000多名鄉親,要順利完成整鄉搬遷,並不容易。

“干部前門進、群眾后門出。”鄉干部文森說,在搬遷動員之初,許多群眾難以接受,工作開展十分困難。

盡銳出戰,一戰到底。三寶彝族鄉黨員干部扎根一線、奮戰一線,同問題叫板、向困難宣戰。他們逐村逐寨座談,逐家逐戶走訪,講政策、解疙瘩,耐心細致做群眾思想工作。同時,先后組成12個工作組,100多名干部分赴群眾務工集中地海南、浙江、廣東等8個省市(區),用心用情推進搬遷工作。此外,還通過“黨員示范帶頭搬”“干部親屬帶頭搬”“能人寨老帶動搬”等舉措,聚力打開突破口,逐步提高群眾搬遷積極性。

用雙腳丈量民情,用真心打動民心。在全體干部“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磨破嘴皮、餓著肚皮、走破腳皮”的奮戰下,三寶彝族鄉1317戶6263人按時順利搬出深山,住進阿妹戚托小鎮的新家。

“阿妹戚托嘞!阿妹戚托嘞!”如今,天一黑,阿妹戚托小鎮廣場上就燃起熊熊篝火,

三寶彝族鄉搬遷群眾和游客一起歡歌起舞。“阿妹戚托”意為“姑娘出嫁舞”,有“東方踢踏舞”之稱,是彝族人民農耕文化的結晶。安置點以此命名,就為打消搬遷群眾對遷入地的陌生感,留住文化的根。小鎮依山就勢,民居錯落有致,極具民族特色。“搬出文化、留住鄉愁”,這座“搬出來”的小鎮已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龍正英最愛的就是到廣場上跳舞。但剛搬來的時候,她也苦悶過。“家裡,電器不會用﹔出門,路都找不到。”龍正英說,“隻覺得一切都很陌生,過不習慣。”

為幫助搬遷群眾盡早適應新生活,小鎮成立新市民服務中心,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務,城鎮居民享受的政策待遇,老鄉們一樣也不少。縣裡又抽調一批干部,以結親包保的形式,跟蹤解決大家的生活問題。同時建立“500米黨員服務圈”,從馬桶、灶具、防盜門的使用等生活常識入手,在家電維修、便民理發等一樁樁小事上著力,解決搬遷群眾遇到的“不適”。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當地堅持以崗定搬、以產定搬,並設置就業創業中心,採取“人社中心+勞務公司+企業”一體化培訓模式,廣泛開展技能培訓。小鎮配套建設佔地350畝的產業園區,這些年相繼引進了9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涉及新能源汽車、服飾鞋帽加工、家裝建材等,提供了1500余個就業崗位,有力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讓他們從種地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

同時,依托3A級景區阿妹戚托小鎮,全面盤活旅游業態,帶動100名新市民通過民族舞蹈穩定就業、55戶新市民個體工商戶穩定增收﹔聚力推進民族刺繡技藝與旅游業融合,成立“錦繡坊”,86名繡娘就近就業,把“指尖上的技藝”變成了“指尖上的經濟”。

而他們的老家林地、承包地、宅基地也沒荒廢。三寶彝族鄉黨委引進企業,因地制宜發展生態土雞、生態肉牛、天麻等產業,搬遷群眾入股增加收入。

如今,貧困已成歷史,6000多名鄉親搬進欣欣向榮的阿妹戚托小鎮,過上了越來越美好的生活。

記者手記

三寶彝族鄉黨委心系群眾,一心為民,始終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為民辦實事解民憂,以干部的辛苦指數換來了群眾的幸福指數。

磨破嘴皮、餓著肚皮、走破腳皮,搬遷之前,三寶彝族鄉黨員干部走村串寨、苦干實干,“以我之脫皮,換民之脫貧”的精神完成搬遷任務。搬遷之后,他們盡心竭力,做好后續扶持,繼續沖鋒陷陣,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堡壘。

“白加黑”“5+2”,在三寶彝族鄉黨委的不懈努力下,搬遷群眾過上了載歌載舞的幸福新生活。

新聞鏈接

晴隆縣三寶彝族鄉是貴州省曾經的20個極貧鄉鎮之一,道路交通閉塞,土地破碎貧瘠,2014年貧困發生率達83.78%,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典型山區。2017年,根據省委、省政府易地扶貧搬遷的決策部署,三寶彝族鄉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整鄉搬遷的彝族鄉。如今,6000多名鄉親實現了“在老家分錢票子、在縣城住新房子、充分就業過上好日子”。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