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條稀土納米斷熱材料生產線籌建 科技日報包頭1月10日電 (記者張景陽 通訊員李寶樂)記者10日從包頭稀土高新區獲悉,包頭稀土研究院與成都某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技術轉讓協議,籌備建立國內首條月產800公斤稀土納米斷熱漿料中試生產示范線,預計首期投資2000萬元。 “稀土納米斷熱材料是繼中空玻璃、Low-E玻璃為代表的節能玻璃之后,未來幾年行業中最耀眼的亮點,具有極其廣大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將帶來巨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
三維數值模擬揭示第谷超新星前身星吸積過程 科技日報昆明1月10日電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陳艷)第谷超新星是少數肉眼可見的超新星之一。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了解到,該台焦承亮副研究員和廈門大學薛力副教授團隊合作,通過三維數值模擬揭示了第谷超新星前身星的吸積過程。…
“大數據殺熟”頻發 中消協建議加強網絡消費領域算法規制 近日,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引發熱議,作者詳述了自己花15元開通美團會員服務后,外賣配送費用從2元上漲至6元,又下降至4元的過程,讓人們直呼“被割了韭菜”“被大數據殺熟”。 隨著平台經濟的快速發展,網絡購物、交通住宿、訂餐外賣、網絡游戲等生活消費領域都出現了大型平台企業。…
新方法讓金剛石變身芯片時更“聽話”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麗雲)如何讓金剛石“聽話”,像硅一樣實現芯片的基本功能?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新方法,通過超大均勻的彈性應變調控,從根本上改變金剛石的能帶結構,為實現下一代金剛石基微電子芯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近日,該研究成果以“微納金剛石單晶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
促進植物根系發育的“密碼”找到了 植物的根越多、越長,吸收水分和養分就越多,但究竟是誰在左右植物的根系生長?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發表封面文章,揭示植物根尖分生區發育過程中PLT1的轉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植物核轉運蛋白參與的信號途徑提供了新線索。 根系長短影響著植物與周圍環境的接觸面積。…
中科院南海所3個觀測站納入國家野外站序列 科技日報訊 (記者葉青 通訊員徐曉璐 黎大寧)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依托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設的西沙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西沙站)入選。至此,南海海洋所共有3個野外台站納入國家野外站序列,包括廣東大亞灣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科技支撐條件進一步夯實。…
“貪吃蛇”鑽井技術突破“限速” 科技日報北京1月7日電 (記者瞿劍)中國海油7日宣布,我國自主研發的旋轉導向和隨鑽測井系統中的高速率脈沖遙傳技術,在渤海油田南堡區塊實現重要突破,傳輸速率同比提升24倍,同比提高鑽井時效20%。至此,我國在這一被稱為“貪吃蛇”的鑽井技術領域成功突破“限速”,正式躋身世界前列,為該技術大規模產業化應用鋪平了道路。…
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科技日報合肥1月7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構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准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范。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國際期刊《自然》以“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為題發表了成果論文。…
科技+文化:創新驅動中國影視產業涌起“新磁極” 《流浪地球》從這裡出發,為中國電影埋下科幻的種子﹔《封神三部曲》在這裡天馬行空,將家喻戶曉的古典神話演繹成視覺史詩。 即將在2021年春節上映,由《繡春刀》系列導演路陽執導、寧浩監制的奇幻動作冒險電影《刺殺小說家》,也是在這裡出爐。…
平原人群上高原有望不再“恐高” 高原低氧致高原人群藥代動力學特征不同,如何匹配高原低氧特征用藥是國際藥學界一直以來的一項重大攻關難題。近日,由青海大學教授李向陽等專家學者歷經二十年、依賴四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完成的《高原低氧環境中藥代動力學和藥物代謝酶研究及核受體調控機制》課題,首次破解並明確了相關問題,瑞士《藥理學前沿》、美國《高原醫學雜志》、美國《臨床治療學雜志》等十多個國際專業學術刊物陸續發布了相關研究成果。…
塔裡木油田如何啃下“世界上最難啃的骨頭” 2020年12月21日零時,位於新疆南部的中國石油塔裡木油田年生產石油液體達600.01萬噸,天然氣達301.59億立方米,油氣當量達3003.12萬噸,成為我國3000萬噸大油氣田和300億立方米大氣區。 實現這一目標用了31年的時間。…
現生哺乳動物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構建成功 本報北京1月7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中外科學家攜手合作,以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通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基因組數據,首次成功構建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最新上線的《自然》學術期刊。…
科技與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館變流量為“留量” 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態萬象……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數十個展區陳列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標本模型。新館開館5年來,累計開展教育活動9萬場,受眾152萬人次,平均每年的客流量達200多萬,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自然博物館之一。…
2021年中國航天有哪些大戲? 科技日報北京1月6日電 (記者付毅飛)新年伊始,我國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公布了一系列新進展。記者6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由該集團研制的我國空間站工程空間站各艙段、飛船及其發射使用的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各項總裝與測試工作。…
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操控者“現身” 水稻能否高效利用氮肥的幕后操控者找到了! 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鑒定出水稻的一個氮高效基因OsTCP19。他們發現,土壤越貧瘠的地方,水稻中氮高效基因OsTCP19越常見,但隨著土壤氮含量增加,擁有氮高效基因的水稻品種逐步減少,而我國現代水稻品種中這一氮高效變異幾乎全部丟失。…
無條件安全通信方式到來“量子密話”開始試商用 新年伊始,量子信息技術在安徽省邁出民用關鍵一步,中國電信開始在安徽省內招募“量子密話”友好體驗客戶。 此前,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志勇在2020年底召開的中國電信天翼智能生態博覽會上明確,未來5年將為1000萬+移動終端用戶提供量子安全通話服務。…
我科學家制出可規模化生產的高性能雙極膜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桂運安)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徐銅文教授和吳亮教授團隊在低成本高性能雙極膜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取得突破進展,他們採用原位生長思路,研制出一種具有優異穩定性和水解離產酸鹼能力的高性能雙極膜。該成果於1月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首例MSTN基因編輯湖羊誕生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如何培育瘦肉多、脂肪少的新品種羊一直是農業專家和養殖戶的期望解決的問題。1月5日,記者從江蘇省農科院獲悉,該院畜牧研究所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獲得世界首例肌肉生長抑素(MSTN)基因編輯湖羊。…
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發布 科技日報北京1月5日電 (記者華凌)1月5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發布“中國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發展十四大趨勢(2021)”。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介紹,這十四大趨勢涉及信息化、計算機系統與軟件、網絡與通信、計算機應用、網絡安全、集成電路、數據、感知、電磁場與電磁環境效應、控制、認知、測試計量與儀器、區塊鏈、光學工程領域。…
智能化建設讓風電場更“風光”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風電場的日常運維都是一件大工程。風電場多建設在人跡罕至的荒郊野嶺,相隔數百米的風電機組,葉輪機艙高達幾十米,一旦出現問題就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部分大部件的更換作業甚至需要花費上百萬元。…
扶貧又扶智,他們是脫貧攻堅的生力軍 近29萬 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奔赴到脫貧攻堅的第一線,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在一起。 廣大科技特派員已成為“三農”政策的宣傳隊、成為農業科技的傳播者、成為科技創新的領頭羊、成為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我國示范快堆工程 2號機組開工建設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瑜)中核集團示范快堆工程2號機組於2020年12月27日正式開工建設。在“十三五”收官之際,中核集團如期實現2號機組FCD目標,開創了示范快堆工程雙機組同步建設新局面,為我國核能戰略“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注入了“快堆力量”。…
充電僅用30秒 廣州有軌電車有了超級電容 科技日報訊 (記者矯陽)2020年12月28日,目前國內技術最成熟、性能最可靠的超級電容有軌電車——廣州黃埔區有軌電車1號線開通運營。 1號線全長14.4公裡,是廣州市黃埔區的首條有軌電車線路,也是廣州開發區智慧交通路網建設示范線。…
國內首個“黑黃金”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開建 科技日報北京1月5日電 (記者瞿劍)中國石化1月5日宣布,其旗下上海石化“1.2萬噸/年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這是國內首家突破被稱為“黑黃金”的48K大絲束碳纖維產業化技術的企業,標志著我國大絲束碳纖維從研發試產成功走上規模化生產之路。…
大科學工程“拉索”首個探測器陣列建成 科技日報北京1月5日電 (記者陸成寬)新年伊始,大科學工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傳來喜訊。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拉索”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WCDA)三號水池注水達到正常工作水位,這標志著WCDA探測器全部建成,全陣列投入科學運行。…
2020“科技大年” 砥礪前行矢志創新 “2020年1—3季度,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降幅收窄36個百分點,全年高新技術企業報備數增長57%,創歷史最好成績。”當湖北省科技廳廳長王煒公布這組數據時,所有人都為之振奮。…
這樣的人工智能更有愛(傾聽) 核心閱讀 近年來,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醫療助手”幫助醫生進行遠程會診,“智能耳朵”為聽障人士帶來溝通便利,“電子管家”實時關懷獨居老人……在醫療、教育、康養等領域,人工智能提供的細致服務,讓科技更有“溫度”。 它是臨床醫生的“助手”,分析研判數據,提供初步診斷﹔它是聽障人士的“耳朵”,把聲音變成文字,方便溝通交流﹔它是獨居老人的“管家”,守護老人安全…… 它是誰?它就是AI(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