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县亭子坝镇生猪养殖成规模
本报讯(黄林) “我们今天将迎来首批2200头生猪上栏。”张美权笑容满面地说。清晨天刚蒙蒙亮,在思南县亭子坝镇青龙村王架山,村民张美权一早就起来吆喝着十几个工人在养殖场内忙碌着,放料升温、消毒灭菌、添水加料……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
55岁的张美权是一名退役军人,2020年前和妻子一直在外务工,主要靠务工、跑出租、做小生意养家糊口,一年收入只能满足一大家人日常开销,去年在多方调研后他有了规模养殖生猪的想法,现在一年赚得几十万元,是以前的几倍。
提起当初养猪的想法,张美权打开了“话匣子”。“近年来年龄不断增大,也没法干重活,还没到该休息的年纪,肩上的责任还是很重,退役后享受了一定的优抚政策,我自己也得想‘点子’发挥余热。”就这样,2020年春节返乡时,当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两委”宣传蔬菜产业发展时,张美权谈起了养殖生猪的想法,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从当初“养猪小白”到如今的“养猪能手”,这背后充满了付出与汗水。
“以前养猪成本高,不懂技术,养殖时间长,种植粮食收入较少,几个小孩读书家庭负担重。今年,我们村建起了生猪养殖场,我在这里当饲养员,一个月工资4500元,比我种地的收入翻了几番!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今后还要多学习养殖知识,一定要把猪养好。”青龙村村民何某说。
然而,就在今年3月,该镇主要领导到村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时发现,该养殖场生猪迟迟未上栏。见此场景,基地负责人张美权连忙上前说:“目前基础设施部分全部建设完成,供电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
了解情况后,该镇主要领导立即将问题反馈给青龙村工作队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核实,工作队立即组建工作专班,召开研判会议,明确专人负责对接。原来前期养殖场投入资金大,导致资金链断裂。今年5月在镇多方协调和帮助下供电问题得到彻底解决,10月迎来首批生猪上栏。
养殖场与温氏集团合作,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合作养殖模式,实行“六统一”养殖模式(统一提供猪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提供兽药、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收购生猪、统一信息管理),彻底消除技术、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带来的风险。张美权算了一笔账,按照签订合同价按一年出栏两次,每次出栏2200头,每头毛利润300元左右,一年毛收入近80万元。
为促进生猪养殖产业提质增效,该镇引进温氏集团,以“生态发展守底线、畜牧升级走新路、产业增收显成效”的思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猪养殖业,通过不断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养殖经营主体与脱贫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稳定增收。
据悉,这只是亭子坝镇生猪规模养殖的一个缩影。该镇现有生猪养殖代养企业3家,年出栏1.2万余头,散户遍布于各村寨,全镇年出栏生猪2.4万余头。各规模养殖场分别与温氏集团合作,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党建+合作社”等模式,发展标准化生猪养殖,带动更多群众加入生猪养殖行列,不断拓展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铜仁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