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铜仁视窗>>头条

沐浴在美好阳光下

——铜仁“四个一”谱写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1年11月25日15:31 |
小字号

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尊重和保障残疾人的人权和人格尊严,使他们能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市残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秉承“平等、参与、共享”的发展宗旨,恪守“人道、廉洁、奉献”的职业道德,通过积极探索创新“四个一”即释放一家、幸福一家、满意一家、扶持一家举措,深入推进铜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权益保障机制体制建设,让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托养照护,释放一家

“几个月来,早就把这个地方当家了。”今年7月初,搬进德江县平原镇坳田村阳光幸福家园的张中强说。

20多年前,张中强不慎摔伤,造成了肢体残疾,当时家里还有3个孩子需要抚养,上面还有父母要赡养,他又是家中的顶梁柱,家庭收入主要靠他。肢体残疾后,一家大小生活收入没了可靠的来源,家庭的负担让他感到绝望,也让他对生活充满了绝望。

在张中强生活最困难时刻,党委、政府送来了关心温暖,他依靠帮扶政策补助挺了过来。

如今,在残疾人救助政策的帮扶下,张中强的生活逐渐走上正轨,一脸高兴地说,“我现在住在阳光幸福家园,减轻了孩子们的负担,他们外出务工也会更加安心,我们一家人的努力有了更多改变生活的机会。”张中强微笑着说道。 “托养一个人、释放一家人。”近年来,碧江区坝黄镇坪茶村阳光幸福家园,成为附近残疾人群体的落脚点和娱乐中心。家园负责人杨猛说:“他们亲人在家照顾他们,不仅耗费精力财力,还会失去收入来源。现在我们阳光幸福家园建成运营后,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托养照护服务,家人放放心心去工作,家庭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

家门口拥有托养照护服务平台,是残疾人家庭逐梦路上的重要助力。近年来,我市通过组织化手段构建“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爱心人士”联动的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体系和“残联—社区党组织—社工机构”联动的日间照护服务体系长效发展机制,有效满足了残疾人对托养照护服务的需求。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市、县、乡、村四级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本、社会资源向残疾人托养服务领域集聚,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使遍布全市的“残疾人之家”成为特困残疾人家庭“喘息”的港湾,成为残疾人通过辅助性就业实现融合的职康站,成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设残疾人托养照护中心23所,床位696张,入住残疾人325人,同时让3065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享受到了居家托养服务。

医养康养,幸福一家

家住印江自治县新寨乡菜元村的人都知道,他们村里住着一位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大男孩。

男孩名叫安佳明,今年22岁,他的父亲多年前因病去世,母亲也离家不知去向。从小跟爷爷长大的他,因患血友病导致不能行走,长年卧床。去年10月,印江自治县残联了解这一情况后,便把安佳明送到了济仁康阳光幸福家园,经过大半年的细心照料和医护,如今他已能依靠拐杖自己行走。

“住在这里,我不仅吃饭和就医不用愁,而且还有专人陪护。”安佳明谈起入住以来的感受,泪水一直在眼眶打转。“这在前几年,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成为事实了。没有上级政府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刘院长的悉心照顾,就没有我安佳明今天的幸福。”

“我们是在摸索中前进,依托自己的情怀尽最大的力量帮助有需要的残疾人。”济仁康阳光幸福家园负责人刘波说,残疾人就像被困在密室中一样,如果没有社会爱心力量的帮助,他们是很难走出来的。

康复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群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了解民情、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和关注每一个残疾人的健康问题,紧扣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围绕残疾儿童抢救康复目标,构建“机构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联动的康复服务体系,不断深入推进全市残疾人康复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还在全市各行各业、社会各个方面努力消除障碍,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实现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近年来,我市投入康复服务资金4103.78万元,使76172名残疾人获益。

权利保障,满意一家

清晨,走进思南县思林乡阳光幸福家园,只见刚满11岁的丁福旭穿着一件灰色外套,正在家园负责人杨芳的指导下,做康复训练。

“特殊儿童也是天上的星星,一样会发出自己的光芒,装点璀璨和谐的星空。他们需要我们悉心呵护,还要从心理上进行鼓励,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杨芳说,丁福旭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不知去向,他从小跟爷爷生活,因语言障碍送去铜仁免费康复治疗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这里,现在福旭已把阳光幸福家园当成了自己的家。

想残疾人所想,发力于微末之处。近年来,全市各级残联组织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完善残疾人住房和无障碍设施环境。“我妻子属于肢体残疾,现在家里重新装修了卫生间,大大方便了她的生活。”

一提起家里刚改造完的无障碍设施时,思南县丽景社区居民田正伦高兴得合不拢嘴。

同样高兴得合不拢嘴的,还有江口县闵孝镇闵家场村51岁的村民冉龙旭,他20年前因病双目失明。今年9月,在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村支书杨再炼的帮助下,他住进了该村黔馨家园残疾人服务站。“住在这里,吃住免费,还有人照顾,日子过得舒心多了。”冉龙旭面带笑容说道,“现在我们不积极面对生活,就对不起政府给我们提供的好政策!”

服务围绕助残扶残,于无声处护底色。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贵州省残疾人保障条例》《铜仁市残疾人保障办法》,解决了残疾人一些权益保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并积极做好残疾人维权信访工作,共接待残疾人来信来访5000多人(件)次,办理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30多件,为残疾人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同时按照“普惠+特惠”的原则,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为全市166914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8740.656万元,还为163793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13565.19万元……

创业就业,扶持一家

日前,笔者走进碧江区灯塔街道矮屯社区刘元奎盲人按摩店,40岁的他一边给顾客按摩,一边谈起生活的变迁。“我们家是2018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矮屯社区,在市、区残联的帮助下,多次获得外出学习专业的按摩技术的机会。去年我还考取了高级盲人按摩师资格证,现在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刘元奎说道。

他不断传授技艺,目前共带了38名徒弟。其中有人学成后,自己开店当起了老板,不断带动了其他盲人创业就业,让他们在生活中不拖累家人。

不拖累家人,也是印江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村民王昭权创业路上的一个追求。6岁时的一场高烧没有及时医治让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那以后他就不能正常站立和行走,只能用双手在地上支撑爬行。凭着坚韧的毅力,他在大山中爬过树林草地,依靠生态养牛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在王昭权“牛人”精神的引领带动下,四坳村、韩家村等地村民纷纷靠养殖实现脱贫致富,全镇存栏肉牛2200余头。在养牛过程中,当大家遇到难题时,王昭权总是当仁不让,用多年积累的养殖经验为他人解决一个个难题。村民都说:“有王昭权的帮助,我们养牛更有信心。”

“一个人活着,总要做点事。虽然断了腿,双下肢落下残疾,但希望还能站得高,站得直!”因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受伤)致残的思南县鹦鹉溪镇大城坨村王明礼,于2007年牵头组建成立了思南县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和思南县东升森林种养家庭农场。多年来,通过“党支部+农场+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带动了周边乡村更多残疾人就业增收致富。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整合各方资源,牵线搭桥,为全市27.6万残疾人搭建了“企业—残联—农户”联动的残疾人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近就地就业,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其应有的人生价值。

铜仁市残联有关负责人说:“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自主创业措施,包括残疾人创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希望越来越多的有志残疾人能从就业过渡到创业,通过创业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张浪)

来源:铜仁日报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