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文教

曾在巅峰上 未来仍可期

“流金岁月”中国动画学派的辉煌

2021年11月24日10:54 | 来源:贵阳晚报
小字号

核心提示

一幅艺术家即兴创作的素描,一部因岁月侵蚀而变得发黄的油印动画台本,一张张动画原稿……这些历史留下的吉光片羽、栩栩如生的作品带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些孕育和产生中国动画学派的年代。

11月19日,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办,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会资助、贵州省经济文化促进会承办的“‘流金岁月——百年中国动画学派的辉煌’论坛(特展)”系列活动在贵阳孔学堂王阳明大讲堂展厅举行。

15年为一个发展周期的中国动画,曾模仿欧美动画,也曾站在世界动画前沿。除可参观珍贵的动画展品外,在此次活动的线上+线下论坛,嘉宾们共忆中国动画的高光时刻,展望中国动画再攀高峰。

珍贵原作首次曝光

经过长达3年的筹备,汇集北京、上海、沈阳、杭州、贵阳、台湾地区民间收藏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原始档案和资料终与观众们见面。

200余件展品涵盖了动画艺术大师的写生、创作手稿、台本、动画布景、角色设计、道具设计、导演札记、电影胶片、海报等,内容涉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少数民族等题材。

已有些斑驳、模糊的《骄傲的将军》的海报,装裱工整的《金猴降妖》的孙悟空赛璐璐胶片,妙趣横生、个性鲜明的《封神榜》人物线稿组图,充满了浓郁民族风情、巧夺天工的《张飞审瓜》的场景设计剪纸组稿,浸润着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特征的《邦锦美朵》的人物设定和剧照,因岁月侵蚀而变得发黄的油印动画台本……

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葫芦兄弟》《黑猫警长》,这些珍贵的作品,像一把解读动画学派大门的钥匙,让观者有机会从吉光片羽之中去领略中国动画学派的厚重与独特艺术之美,感受中国动画百年历史的博大和浩瀚,重温中国动画学派的辉煌岁月。

忆往昔高光时刻

展览现场,一台甘光16mm放映机以1秒24格的速度带动着胶片转动,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在银幕上显现,略显斑驳的影像正是时代的印记,那是中国动画学派的高光时刻。

“几乎每15年,中国动画就有一个变化,我称为中国动画发展的‘大魔咒’。”杭州师范大学文创学院动漫系主任,副教授李保传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时说。

自1926年起到1941年,这是中国动画发展的第一个15年。随着《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美国动画片传入,中国动画创始人万氏兄弟在无资金、无技术、无设备的情况下,凭借着仅有的电影知识,反复观摩外来动画,在实践中创造着自己的动画,因而这一时期中国动画深受欧美动画影响。1926年动画片《大闹画室》问世,这也象征着中国动画的起步。

1940年,中国动画水平与国际同步。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上海上映,这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是世界第四部动画长片。东方的“宝扇”与西方的“魔镜”在银幕上较量。

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中的万籁鸣曾说:“动画片一在中国出现,从题材上就与西方分道扬镳了。”《铁扇公主》正是“分道扬镳”的代表作,其中孙悟空号召人民反对牛魔王,实则是讽刺日军对中国的侵略。动画,于西方更具商业娱乐价值;而于东方,动画反映了民族斗争,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属性。

上世纪40年代,中国动画走向成熟,并对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产生影响。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的导演、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铁扇公主》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遗憾的是,因历史原因,1942年开始中国动画跌入谷底,至1947年几乎无作品。

1956年,中国动画的领军人物特伟提出“探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木偶动画《神笔马良》、彩色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片让中国动画在世界获得各类奖项、赞誉。“当时《小蝌蚪找妈妈》的拷贝送出国是完整的,拿回来时,有金鱼那一段被剪掉了,国外的人也想知道,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1961年,中国动画摆脱模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动画艺术之林赢得“中国学派”的美誉。此时,木偶动画《孔雀公主》、剪纸动画《金色的海螺》、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等逐一问世,中国动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1979年至1982年,中国动画依然扎根传统,各类美术风格运用到动画创作中,出现了一批“美术”电影。同时1985年系列动画片的创作逐步开始。而随着动画艺术家走出国门,国外动画在电视荧幕播出,中国动画造型开始漫画化、抽象化、变形化。

1999年上映的《宝莲灯》,是我国的第五部动画长片。自此之后,中国动画从“美术电影”时代进入“动漫电影”时代。曾经以手绘为主的动画,被以电脑技术创作的动画取而代之。

盼未来 再攀峰

不过此时,中国动漫数量虽是世界第一,但质量上乘的佳作却寥寥无几。

在世界视野下,国外动漫专家学者通过线上论坛表示,对中国动画的印象,仍是过去的“黄金时代”。

俄罗斯艺术展策展人、曾在莫斯科举办“中国动画展播”的德米特里表示:“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而来自这一时期的上美影厂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的智慧,是中国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

日本动画学会会长古川先生聊起关于上影的回忆:“手塚先生(手冢治虫)亲自用16mm放映机给我们观看了传说中的亚洲首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在动画放映时,动画制片人万氏兄弟忽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此时此刻目睹本尊,使我难以言表内心的激动。一瞬间,所有人都同手塚老师一样热泪盈眶。我们接着观赏了前从未见、由特伟先生导演的水墨动画更令人大吃一惊……”

德国中影博物馆馆长鲁夫·杰森认为,万氏三兄弟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作了登峰造极之作——五彩缤纷的彩色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令人眼花缭乱;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作品是在特伟领导下创作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国画的灵动与诗意般的美好,在《牧笛》这部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塞尔维亚的艺术家莉莉娅·帕弗洛维克发来视频表达对中国动画学派的敬意:“我个人十分欣赏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水墨动画,如《山水情》,它展现了中国几千年的精神本质和对自然的热爱。水墨动画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宁静和谐。”

“缺乏艺术野心。审美眼光偏差。”导演、编剧孙武直言,这是当下中国动画的现状。“我对中国动画抱有谨慎的乐观。”孙武认为,近年来,《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白蛇》从商业角度来说是成功的,但是三维动画的出现,让曾经的“中国学派”消失得无影无踪。近期,水墨动画《白月儿》在全网点击率激增,“中国动画”又成为了热点。孙武认为,中国动画仍需探索一条“民族之路”,讲好故事,抓住“中国特色”是中国动画再度攀峰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除了为广大观众和动漫爱好者准备了珍贵的展览和展播之外,还组织了专业的学术论坛,并将动漫研究人员、专家和国内外学者的文章集结成册,从学术角度去讨论中国学派的特点、历史条件,重要的人物及历史评价等议题。

今天的中国动画有了更多中国风格的时代叙事和独特表达,更拓展了中国动画的丰富内容。中国动画从业者企盼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之间的交流,推动中国风格、中国气象、中国审美的动画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本次活动将持续至2022年1月19日。(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杜立)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