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文教

历史大事件背后的崇高与伟大

2021年10月25日09:06 | 来源:贵阳日报
小字号

今年的十月,热点频出。先是“国庆档”史诗级战争电影《长津湖》用176分钟的精彩,还原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长津湖》上映22天票房突破50亿元,振奋的不仅仅是电影市场,更是人心;随后是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辛亥巨变”是从帝制到共和的“五千年之大变”,武昌首义的那“第一枪”,推动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大转折;再就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开奖,这些“改变世界的人”自然也成为围观的对象。这些写入历史的大事件背后,都蕴含着一种崇高与伟大。

长津湖是与鸭绿江联系在一起的。70多年前的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危及中国国家安全。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一场场战役中殊死战斗,让骄横的美国和“强大”了几个世纪的西方世界,重新认识刚从废墟中走出的新中国,以及那装备落后却勇敢异常的中国军队。长津湖战役就是其中的代表。这场战役发生在朝鲜半岛东北部的盖马高原,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为遏制美军“钳形攻势”在东线打的一次极其艰苦的战役,由此产生了“冰雕连”等英雄群体。战争之惨烈,志愿军之“可爱”,在电影《长津湖》中已有充分体现。事实上,国人对抗美援朝中的经典战役和英雄人物并不陌生,正如《文艺报》刊发的《抗美援朝文学:民族精神的时代表征》一文所述,在战争期间和之后的许多年,抗美援朝文学作品大量散见于各种报刊,其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可谓浩如烟海。事实上,抗美援朝文学是新中国文学的磅礴开篇之一。对于这场发生在东北亚半岛上战争的文学写作,牵动了一个民族的眼光和神经。文章写道,“它既孕育在新中国文学的母体之内,又与新中国文学同步共生,对新中国文学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它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激情,激励着刚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奏响了捍卫新中国的文化动员进行曲……在相当深刻的程度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至今人们还非常感怀它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在《长津湖》影片结尾处,打出如下字幕: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7万多名英雄儿女牺牲在战场……也许,真实再现这场惨烈的战争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才是最好的纪念。

同样,距今110年前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是此前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战役,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正如历史学家金冲及教授的文章所言,“它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蕴藏着巨大潜力的民族,决不会甘心屈服于外来的压力。当许多人认定这个古老的民族已经濒临灭亡的时候,它却出人意料地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为民族的重新振兴开拓了道路。”

抛头颅、洒热血的“救亡图存”改变了历史进程,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让人们看到有一些人在改变世界。100多年的历史,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让诺贝尔奖早已突破国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三联生活周刊》写得好:“无论你是否关注科学、文学、经济学或是世界和平运动,起码在每年10月初短短的一周时间里,你总会听到一连串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和名词。这些人和他们的成就会吸引你的注意力,甚至可能会给你以激励或是启发,让你找到生活的方向。这正是这个持续了100多年的奖项最独特的魅力和意义。它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在其中蕴含了每一个人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责编:潘佳倩(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