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鉴“珍”情——听珍匠故事·品珍酒传奇
十年匠心付出 终得品质佳酿
编者按:1975年,秉承一代伟人“万吨茅台生产”夙愿的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落户贵州遵义汇川石子铺。历经十年,3000多次分析试验,1985年10月21日至23日,试制酒通过由周恒刚、季克良领衔的业内最高级别白酒鉴定会鉴定,取得成功,业内俗称“85鉴定”。
46年来,一代又一代酿酒人前赴后继,创造了从艰苦卓绝的易地试验到酒中珍品的珍酒传奇,涌现出一批坚守传统技艺和制酒方法的珍酒工匠,他们立足普通岗位,干出不凡业绩,续写着新时代的珍酒传奇。
今年10月,是试制酒通过“85鉴定”第36年,为深入挖掘珍酒工匠精神,讲好珍酒故事,人民网推出岁月鉴“珍”情——听珍匠故事·品珍酒传奇系列报道。
1975年茅台科学试验车间原址。贵州珍酒供图
“租民房办公,用柴火取暖,虽然当时条件很苦,但郑老等人没有任何怨言,他们一心扑在试验上。”1978年冬,“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立项的第三个年头,时任遵义团市委副书记的黄先荣前往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看望岳父郑光先,谁知郑老等人正围着柴火堆,研究基地建设事宜。黄先荣感慨地说,作为原茅台酒厂党委书记,郑光先本来很适合易地试验项目,但因条件限制,项目推进十分不易。
郑光先。贵州珍酒供图
原来,位于石子铺的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本是遵义市杜仲林场,四周荒凉无比。郑光先调任试验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时,厂区仅有一栋厂房,办公区域和宿舍都是从当地百姓处租赁的土墙房。为早日完成试验目标任务,郑光先克服种种困难,领着众人日复一日搞生产、做研究,终于用10年含辛茹苦换来了高品质酱香白酒。
丰富经历,成就行业骨干
“经过3000多次分析研究,才得到较为满意的‘试制酒’,这其中滋味,大概只有郑老自己知道。”提及郑光先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易地试验项目的原因,黄先荣坦言,一切都与他的经历有关。
黄先荣介绍,郑光先于1930年出生在遵义市桐梓县花秋镇一户普通农民家庭。1935年,红三军团经过花秋坝时深受百姓喜爱,郑光先在懵懂间对红军有了感情。1949年,桐梓解放,打心眼里喜爱当年红军的郑光先积极拥护解放军,并在父亲支持下参加了土改工作队,因表现良好,半年后被推荐到贵阳银行干校学习。
干校毕业后,郑光先被统一分配到仁怀,在北山区担任营业所干部,很快被提拔为主任,还因工作成绩显著,担任过县供销社主任、银行行长等职务。1958年,郑光先被选中担任茅台酒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用8年时间实现了产量翻番和质量提升。后来,郑光先又在车间一线工作了11年。
“制曲、烤酒、背糟子、上甑、摊凉,车间工作期间,郑老从普通工人干起,酿酒的所有工序他都干过。”黄先荣说,10余年的一线工作经历,把一个过去只懂管理、不懂生产的人变成了既有技术又懂管理的“通才”,因此,贵州省轻工厅向省科委推荐郑光先作为“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项目技术骨干之一时,省科委很快接受了。
1975年,郑光先调任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与原茅台酒厂副总工程师杨仁勉、总酒师张支云等,共28位茅台酒厂技术骨干一道,开启了被誉为酒业“壹号工程”——“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的伟大开端。“‘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源于一代伟人‘让更多人喝上高品质酱香酒’的宏伟夙愿,虽然酒是白的,但背景是红的。”在黄先荣看来,郑光先的故事和经历都与红色有关,他能承担如此使命,或许是命中注定。
苦干实干,创造品质佳酿
“当时交通不便,郑老每次‘进城’找政府部门汇报项目进展或协商具体事务,都要步行2个小时。有时天太晚,他会在我家休息片刻再赶路,非常辛苦。”黄先荣记得,除需克服交通不便的影响外,郑光先还顶着巨大的心里压力。“因为茅台酒厂的海拔仅有300米,而试验基地不仅海拔高,还不具备成熟的菌群条件,他担心项目失败。”
制曲、烤酒、勾调,在一次次试验的过程中,郑光先等人得出结论:要酿造与茅台酒一样的高品质酱酒,除把握酱香酒传统酿造工艺的精髓外,还须结合试验基地具体的气候环境进行精细化调整。
黄先荣介绍,通过不断摸索尝试,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总结出了“下沙”时间早于茅台地区、“曲坯”侧立晾晒的经验。此外,在各方鼎力支持下,试验厂还与四川大学生物系、国家科委广州测试中心、贵州大学等单位合作,用添加微生物群、中子束轰击、紫外线照射等方法对酿造工艺进行了种种探索。
1979年,第一批次的“试制酒”问世。1981年4月,方毅副总理亲临石子铺视察项目进展,并提出生产“试制酒”增加效益的举措。随后,试验厂便按程序申报注册了“茅艺”商标。1982年11月,“茅艺酒”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当时一般机关干部月工资才50多元,而试验厂的职工工资已有300余元。”黄先荣唏嘘不已。他说,郑老等人克服交通不便、经费不足的困难,生产出的高品质“茅艺酒”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试验基地不仅扩建了厂房,还购置了大量科学仪器和生产设备。
从“白手起家”到“自力更生”,作为“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项目的负责人,年近半百的郑光先以百折不挠的精神,领着众人苦干实干、突破重围,为试验项目不懈努力。
1985年,历经10年匠心试验,经过9个周期、63个轮次试验、3000多次分析研究的“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项目迎来交卷时刻,试验厂全体职工屏息以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