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思南视窗>>强县建设

思南:稳岗就业添“饭碗” 百姓幸福满满

2021年07月09日07:24 |
小字号

就业稳,人心安,信心足;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思南县突出就业优先战略,通过摸底数、搭平台、供岗位、助返岗、办培训、提技能等多种举措,扎实抓好稳岗就业工作,促进群众稳就业稳增收。

坚持查字当先摸清底数。该县扎实推进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贫困劳动力就业状态动态信息跟踪核查长效机制,推广大数据与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工作的深度融合。依托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定期对外出务工及返乡人员就业情况跟踪管理,做好入户核查,建立台账,精准掌握每一名贫困劳动力的实际就业情况以及技能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一对一”就业服务,并实时更新信息系统,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截止目前,累计摸排返乡农村劳动力58124人,已实现外出务工57723人,返岗及外出务工比例达到99.31%。

坚持搭建平台转移就业。该县始终将促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搭建就业服务供需平台,同时采取“互联网+招聘”和送岗上门等途径,通过开发的劳务招聘微信小程序进行推送、上门开展“一对一送岗”,弥补“大招聘”短板不足,全力推动有就业意愿的返乡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边缘易致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等通过各种渠道有序返岗复工、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保障务工收入不下滑。截止6月,全县累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64万人、脱贫劳动力和边缘易致贫劳动力转移就业68696人、县内有劳动力的易地搬迁家庭实现就业创业3484户7568人。

坚持扶持产业吸纳就业。充分发挥政策合力效应,打出“免、减、缓、降、返、补”的政策组合拳,持续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优先留用贫困劳动力,积极支持带贫效果显著的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依托劳务经济组织、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经济合作社等载体作用,最大限度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尽力帮助劳动力稳在企业、稳在当地。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认定就业扶贫车间13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18人。

坚持公益岗位做好兜底。为了建立健全稳定有效可持续的托底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线、救急难、公益性”的属性,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就业补助资金对公益性岗位的支出,针对“三类人群”就业困难特殊人员,整合开发村级保绿、保洁、幸福院等农村公共基础管理岗位与农村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安置,确保充分就业。目前,新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9.8万元开发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666个,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36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1686人。

坚持技能培训赋能成长。制定印发《思南县2021年推进农村脱贫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方案》,聚焦未实现稳定就业以及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返乡留乡脱贫劳动力、搬迁劳动力,加大新一轮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宣传,紧盯周边产业发展、企业用工需求贫困劳动力个人意愿,推行送岗位进村、送政策进村、送技工教育进村到厂培训模式,扎实开展叉车、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电工维修、美容等中长期项目制培训,强化实用技能培训,将技能培训镶嵌到就业、产业链上。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农民全员培训39期43班2106人,其中:参训脱贫劳动力1989人,参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486人,普通农村劳动力107人。

坚持落实政策带动创业。该县以开展“留雁行动”为抓手,将政策落实作为“稳就业”的着力点,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杠杆”作用,扎实降低反担保“门槛”,大力推行以信用贷款方式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积极落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交通补贴、技能培训补贴、企业以工代训补贴等补助补贴政策,引导扶持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确保返乡大雁端稳“饭碗”、扎根思南、致富有方,真正做到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截至目前,引导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8人,安置高校毕业生到村公益性岗位工作306人,审批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5万元,扶持创业5户,带动就业22人。按照5000元/人标准发放231名自主创业人员创业补贴115.5万元。(覃霜)  

来源:思南县政府网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