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农学院:党建引领 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贵州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杨刚在北京接受表彰。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人民网贵阳7月8日电 “振奋人心、激动人心、鼓舞人心,组织上给了我们这么高的荣誉,也让我们全农学院的老师们干劲更足了。”近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贵州大学农学院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说起这份荣誉,农学院党委书记杨刚非常兴奋,“我们一定努力,继续在贵州大地上写好助农、爱农的论文。”
从助力脱贫攻坚、蓄力乡村振兴到捧回令人瞩目的“国家荣誉”,是贵州大学农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和围着农民转、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的“三农”情节使然。
贵州大学农学院党员在遵义接受党史学习教育。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初心传承:爱农助农担使命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参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实践中,贵州大学农学院立足新农科定位,主动寻求扶贫工作与学院党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工作的结合点,形成学院党委领导、支部贯彻落实、师生勠力同心的促农村脱贫攻坚“共同体”。
近三年来,农学院累计抽派各类科技人员150人次以驻村第一书记、地方挂职、科技特派员服务地方,为地方举办技术培训班300余期,培训4万余人次。
学院坚持把突出科技引领,引导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工作的主攻方向。哪里有需要,哪里有产业需要指导,哪里就会有农学院专家教授的身影。核桃专家潘学军技术团队、猕猴桃专家龙友华技术团队、蔬菜专家张万萍技术团队、食用菌专家徐彦军技术团队等等,他们把科技应用于实践,把知识应用给群众,把热情送给广袤的贵州大地,他们被群众亲切的称为“潘核桃”、“龙猕猴桃”、“蔬菜女神”、“徐蘑菇”……
贵州大学农学院教师在指导农户种植蔬菜。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其中,食用菌专家徐彦军教授的技术团队,十年来为印江县、三都县、织金县(竹荪)、道真县、贞丰县和毕节市食用菌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培训技术人员及农民13000多人次。2017年印江县种植食用菌8800万棒,实现产量6.6万吨,产值达5.28亿元,带动3000多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种植,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老百姓叫我‘徐蘑菇’,我觉得特别亲切。”徐彦军表示,团队还将加大科技支持力度,让小小蘑菇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中发挥大作用。
贵州大学农学院师生向群众发放农业实用技术手册。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蓄力接续:乡村振兴再出发
在总结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战略中,农学院党委创造出“党建+专家小院”模式,通过科研人员与当地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形式,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人才培养等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零距离为农民服务。
目前,以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领衔组建的核桃、猕猴桃、中药材、精品水果、蔬菜、小杂粮六个产业“专家小院”,成为农学院老师传授知识、服务群众的场所,当地群众纷至沓来。“一遇到种植难题,我们就到这里,他们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村民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每家每户发展什么产业好,他们也会帮我们出主意,太感谢他们了!”
贵州大学专家小院成立仪式。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与此同时,围绕贵州粮食安全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需求,农学院依托植物保护一流学科(群)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持续开展从种质保存、品种选育、绿色高效栽培等全产业链理论与技术瓶颈攻关,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支撑;聚焦贵州省12个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爱农支农兴农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大力实施产业技术技能、人文艺术教育,全力以赴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赋予涉农高校新的重要使命,在接续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一定会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植根乡土乡村,努力将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潘学军表示。(江枫、康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