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林海构织山地公园省梦想
连绵群山郁郁葱葱,树下草间水流交错,蓝天之下百鸟飞翔……这样的景致,如今在贵州四处可见。6月18日贵州“生态日”我省发布总林长令,全省多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成为被巡林的重点区域,美丽景致被赋予厚实的“盔甲”。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一次彰显实效的具体行动,“公园省”梦想由此变得更加“殷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结出的山地旅游果实,让人心生更多期待。
此次列入“总林长令”责任名单的单位分为4大类,即国家森林公园类、世界自然遗产地类、风景名胜区类和自然保护区类。这些被重点“关照”的单位,大多为名闻遐迩的旅游景区,茂密的原生或次生植被,为“天然大氧吧”的赞誉提供现实支撑。
承载着旅游功能的森林公园,是自然风光游的“主角”。而在众多的森林公园中,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是特色较为鲜明的一个。在黔西、大方两市县交界处,一条宽1至3千米、绵延50余千米的天然杜鹃林覆盖起伏山峦,是贵州西北部次生地带性植被中保存最好的一部分,品种多达23个,占世界杜鹃花5个亚属中的4个、贵州70余种的三分之一。其“一树不同花”的奇观在植物界可谓一骑绝尘,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每年3月至5月,总面积达125.8平方千米的天然杜鹃林鲜花竞开,缤纷夺目,游客从四面八方涌向景区,贵州的春季游再掀高潮。他们徜徉在“世界上最大天然花园”里,体验野生杜鹃的千姿百媚,品味贵州山地游层出不穷的惊喜,乐感丛生。
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的关键词是“花海”,而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的关键词则是“竹海”。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赤水市境内,12属40多种竹类以及两个竹变种的竹子遍布群山峻岭,而面积达17万亩的楠竹形成的莽苍气势,陡增神秘之感。登上公园里“观海楼”,凭栏眺望,一望无际的绿原铺山盖岭,其画面起伏跌宕,让人震撼不已。公园内分3个景段,中心景点为野竹坪观光休闲区,此外还有“天锣”“地瀑”“八仙树”“夫妻树”等奇特自然景观。
作为省会城市,贵阳市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重点打造一批高品质、有特色、示范性的公园,在“五位一体”的城市公园体系中,森林公园首当其冲。绿阴如盖,如镜水泊,“千园之城”的美妙身段触之可及。“十三五”期间,贵阳市完成230个山头的绿化提升和景观美化,建成包括森林公园在内的各类公园660个,公园数量累计达1025个,“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生态格局和风景底色,让“公园省”活色生香。
与森林公园迥异的是,自然保护区因为立体、全面的生态系统,当仁不让地扮演着著名旅游风景区的角色。而在我省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梵净山的森林保护起步最早,1956年10月就被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1978年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86年,国务院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批准,被接纳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成为中国的第四个国际生物圈保护区;2018年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列,同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回溯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可看出保护区与旅游之间如影随形的紧密关系,保护区的旅游功能随着时间的流转被重新定义。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口、松桃、印江三县交界处,总面积4.19万公顷,主要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为保护对象。近3000种野生动物种类,约2000余种植物种类,构建成保护内容的基本脉络。夏日的浩荡绿原,冬日的凇雪覆盖,在游客的眼中,因为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所以梵净山的颜值始终是最迷人的,获“中国森林氧吧”称号名副其实。
自然植被与人工造林的双重加持,成就了我省61%的森林覆盖率,更多的山头披红挂绿,为山地旅游的大步迈进提供了先天条件。“十三五”以来,我省以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两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城乡绿化美化等工程为抓手,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全面实施森林扩面提质增效,全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公园省”的内涵圭步累积。贵州省林业局副局长张富杰说,2016年至2019年,全省共完成营造林2568万亩,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绿化率的提高,助推新旅游景区的打造和已有旅游景区的提质升级。“2020年在都匀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从侧面反映了我省的绿化成就,‘林业+旅游’的模式,在不断发挥叠加效应。”(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