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湘黔“插花地”地湖村:湘黔和諧一家親【8】

2024年11月02日19:15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同心橋。
同心橋。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黎平、從江等6個縣39個鄉鎮與湖南、廣西接壤,長期以來,黔湘桂三省(區)交界處,各族群眾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呈現出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10月16日上午,秋日的陽光沐浴著天柱縣地湖鄉地湖村,為青山、綠野、村寨鍍上了一層亮麗的金色。

在連接湘黔兩地的湖貴風雨橋上,村黨總支副書記吳宗良正召集村“兩委”干部和村民代表開會,商討“共建一個寨”項目規劃。

“今天的議題是,如何圍繞‘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睦鄰和、黨建強’的目標,把地湖打造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吳宗良把會議內容亮出來,讓大伙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打破村組區域界限,聯手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加強湘黔兩地民俗文化特色互補,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把閑置房屋改造成民宿,讓游客喜歡來,留得住。”

……

大家爭相發言,現場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天柱縣地湖鄉是貴州的一塊“飛地”,位於湖南省環抱之中。與湖南兩縣六村山水相依、田土相連,漢、苗、侗等多民族混合雜居。該鄉地湖村有618戶2480人,是典型的“插花地”。

“房前屋后兩兄弟是兩省,坎上坎下兩父子是兩地。”這是地湖村的真實寫照。

村民吳加鳳家中有兩本戶口簿,她與女兒入了貴州籍,丈夫和兒子入了湖南籍。在地湖村,像吳加鳳家類似的情況不在少數。

過去,因地域差異、文化差異等眾多因素,邊界糾紛和鄰裡矛盾時有發生。

2021年,地湖村聯合湖南省會同縣團結村、辰溪村、橋沖村、江邊村成立湘黔維民聯合黨總支,共商共處村寨鄰裡的大小事務。

聯合黨總支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深化跨省邊界聯動協作,以“五心”行動為抓手,變地域約束為區位優勢,打造“飛地”和諧共治“幸福圈”。

如今,在地湖這個“漱口水都能流出省”的特殊區域,一些過往的小矛盾、小糾紛早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攜手謀發展,同步奔小康。

“現在,大家從好鄰居變成了一家人,和睦相處,不分彼此。”吳宗良說。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聯合黨總支堅持以黨群共富為思路,積極探索“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基層黨建”發展模式,因地制宜推行聯合承包、村村聯動、強弱聯合機制。聯合湖南鄰近村組建產業發展聯合會商小組,建成生豬養殖家庭農場3家,年出欄2萬頭,產值近6000萬元,帶動群眾40人就業,為群眾增收80萬元。建立“聯合人才庫”,整合培育兩地土專家、田秀才、致富帶頭人等人才200余人。組織邊界村人才開展致富帶頭人培訓、跨區域技術交流活動、座談會、田間課堂。發揮黨員干部致富帶頭作用,帶動群眾發展牛羊養殖和中草藥、水果種植等特色產業,產值近200萬元。

資金共用,資源共享,村裡的基礎設施村民共建共享,不分湖南和貴州。

近幾年來,湘黔兩地干部群眾攜手合作,共架5座“連心橋”,共修8條“致富路”,共筑3座“同心壩”,還建了1個“團結市場”。

走的是貴州的路,看的是湖南的山。山水相依,文化同源,湘黔兩地一家親。

今年67歲的天柱縣雕花蜜餞制作技藝傳承人曾小琴,自幼跟家人學習傳統雕花蜜餞技藝,如今已成為頗有名氣的雕花蜜餞工藝大師。

“不管是湖南人,還是貴州人,隻要想學,我都願意把手藝教給他們。”幾十年來,曾小琴已教授上萬人學習雕花蜜餞技藝。

“我們的蜜餞食品加工廠將在年底建成,今年還計劃種植150畝柚樹,作為蜜餞食品廠的原料基地。”吳宗良信心滿滿地說,要將雕花蜜餞打造成特色產業,將雕花蜜餞文化傳承下去。

結合湘黔兩地民風民俗相近的特點,聯合黨總支充分發揮湘黔維民引領作用,構建“活動聯辦”機制,組織兩地群眾在“三月三”“六月六”、中秋、元宵、新年等傳統節日,舉辦民俗活動、文藝演出、體育比賽、聯誼活動等,相互交流、共同進步、增進情感。

如今的地湖村,不分黔湘,不分民族,農忙季節,你幫我播種,我助你插秧。婚喪嫁娶,互相張羅,親如一家。

“‘共建一個寨’項目規劃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村民都期待著把地湖村打造成湘黔邊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吳宗良道出了大家的美好願景。

金秋時節的地湖村,青山環抱、綠水潺潺,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柚香與蜜甜,昭示著湘黔兩地群眾和諧美滿的幸福生活。(圖/文 魏麗萍、吳國楨、王曉梅)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