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安順:《讀書郎》走出校園 探索文化傳承新路徑
“小嘛小兒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晒,也不怕那風雨狂……”記者探訪之日恰逢重陽將至,安順市第六小學南華分校的學生們正在課間加緊排練中小學音樂教材的必學歌曲——《讀書郎》。
安順市第六小學南華分校所在的西秀區汪家山社區是以苗族為主的村寨,每逢三月三、四月八、重陽節、春節等傳統節日,男女老少都會著盛裝、吹蘆笙、跳苗舞,合族共慶。
國慶期間,安順西秀同樣以《讀書郎》為原型,編排原創校園課本劇,在安順市若飛廣場進行首演,吸引了上千名當地群眾與外地游客駐足觀賞。
學生正在課間加緊排練歌舞表演《讀書郎》。人民網 黃小桃攝
《讀書郎》為何頻頻登上舞台,成為安順西秀盛大節日的表演曲目之一?
1944年,“抗敵演劇宣傳第四隊”來到貴州安順進行抗日宣傳時,隨隊前來的詞曲作家宋揚在路途中負傷,被送往當地醫治。醫院附近有一所小學,宋揚每天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小學生背著書包,唱著苗族蘆笙調的“小嘛小兒郎”從他的病房前經過。宋揚出院后,便來到汪家山做客,主動提出在苗寨小學教學生唱歌。
就這樣,他白天在學校講課、教唱進步歌,傍晚就挨家挨戶了解民生民情,體驗苗家生活。聽苗曲、學苗歌、跳苗舞、喝苗酒……這一過程中,韻律明快的苗家民歌《讀書郎》深深吸引了他,他一句句記下來,在漢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不斷打磨、推敲、改編、再創作。不久,一首膾炙人口的、由安順苗族民歌改編創作的兒童歌曲——《讀書郎》誕生了。
宋揚把改編后的《讀書郎》在苗寨小學教唱,立刻受到師生喜愛並廣泛傳開。同時,這首歌也成為劇宣四隊演出的保留節目。劇宣四隊走到哪裡,《讀書郎》就唱到哪裡,傳遍貴陽、重慶、武漢、長沙、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直到20世紀80年代,《讀書郎》被編入中小學音樂教材之中,成為家喻戶曉、喜聞樂見的兒歌。
原創課本劇《讀書郎》首演活動現場座無虛席。西秀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改編后的民歌鼓勵小兒郎學好知識和本領,從進學堂讀書的喜悅心情延展到‘不受欺辱,不做牛和羊’的民族覺醒,展現出極強的文化自信。”安順市地方文化學者蔣平平告訴記者,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讀書郎》的創作背景與精神內涵,安順西秀以課本劇為載體,將《讀書郎》搬上生活舞台。
在若飛廣場上演的原創課本劇中,劇情圍繞“書香烽火”“靈感之源”“音韻流芳”三幕展開,以安順鳳凰學校60余名師生為主的表演團隊通過配樂敘述、情景舞蹈、合唱等演繹形式,再現經典兒歌《讀書郎》的創作歷程。
“這個旋律一放出來就吸引了很多游客,因為沒有位置坐,他們就抱著孩子從頭到尾站著看完這部劇的演出﹔直到我們謝幕以后,觀眾還沉浸在《讀書郎》的歌聲中,揮舞著國旗,久久不願離場。”原創課本劇主創人員胡婷娜回想起當天的演出情景,仍備受感動。
“將演員主體定位為學校師生,以孩子的視角剖析《讀書郎》背后承載的遠大志向,傳遞正確的讀書觀,道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民族心聲。”蔣平平表示,以“讀書”為切入點,以課本劇為載體,讓人們知道,苗族既是一個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更是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
接下來,安順西秀將在轄區中小學推廣獨具特色的《讀書郎》課本劇,同時借鑒此次成功樣板,將安順600年來的屯堡文化,特別是地戲、花燈等融入群眾生活,走進千家萬戶,奏響文化自信強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