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威寧:借“機”闖新路 春耕“加速度”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時下,正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期,威寧自治縣觀風海鎮搶抓農時,引進畢節市農投機械服務有限公司提供農機社會化服務,借“機”闖出一條農業產業發展新路,助力馬鈴薯春耕跑出“加速度”,為豐產豐收開好局、起好步。
3月31日,在威寧自治縣觀風海鎮全程機械化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農機在耕種馬鈴薯。趙慶能攝
3月31日,在觀風海鎮果化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全程機械化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內,一台台大型馬鈴薯播種機來回穿梭,隨著農機開過,馬鈴薯原種一粒粒被埋進田壟裡,務工群眾正對地邊的機耕死角進行補植補種,一幅春和景明的春耕圖景徐徐展開。
3月31日,在威寧自治縣觀風海鎮全程機械化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農機在耕種馬鈴薯。趙偉攝
“果化村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800畝,我們調來3台馬鈴薯播種機,搭配10名工人,5天就可以完成種植。”畢節市農投機械服務有限公司生產部負責人虎遵廣介紹,與傳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場景不同,機械化種植一次性就可以完成開溝、播種、施肥、覆土、起壟等播種程序,省時省力,大大節約了成本。
3月31日,在威寧自治縣觀風海鎮全程機械化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務工群眾在農機死角補種。趙慶能攝
來自觀風海鎮塘房村的務工群眾張靖春站在播種機上一邊向漏種的傳送鏈補充薯種,一邊查看肥料存量。提起農機的好處,她贊嘆不已,“以前60畝地,一家人要種半個月。現在一台機器搭上兩個人一天就可以完成,還不累。”張靖春說,自家的馬鈴薯已經種完,在家閑不住,便來基地打工。
3月31日,在威寧自治縣觀風海鎮全程機械化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務工群眾在農機上操作。趙慶能攝
機械化引領春耕生產“增效率、降成本”效果明顯,“穩產能、提品質”同樣表現不俗。
“機械化種植播種間距、行距均勻,出苗整齊,馬鈴薯營養吸收均勻,對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都有提升。”虎遵廣說,公司在雙龍鎮涼山社區建設的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種植示范基地,探索出的密植栽培技術,經過測產,畝產量能達到3.16噸,相比傳統種植,每畝產量至少提高1噸。
3月31日,在威寧自治縣觀風海鎮全程機械化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農機在耕種馬鈴薯。趙偉攝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今年,觀風海鎮因地制宜謀劃馬鈴薯種植4萬余畝。其中,通過引進畢節市農投機械服務有限公司實施農機社會化服務種植3600余畝,大大推進了馬鈴薯春耕進程,目前種植已接近尾聲。
“我們堅持先立后破、穩中求進,因地制宜通過大、中、微結合,補齊裝備短板,積極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以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業提質增效,全力推進鄉村振興。”觀風海鎮副鎮長馬勛杰說。(圖/文 趙慶能、趙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