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 | 周勇:做強特色產業 闖出富民新路

周勇,中共黨員,現任沿河自治縣甘溪鎮陽春村村委會副主任。多年來,他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農村廣闊的田野中不斷實現自我價值,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書寫了一個敢於創新、勇於嘗試,實現增收致富的故事,並在去年被認定為“銅仁市農業農村鄉土人才”。
周勇。
堅守信念 回鄉創業蹚新路
2011年,為方便照顧年邁的父母,正在大城市務工的周勇毅然選擇辭職回鄉發展,看著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他萌生出了發展種植業的想法。說干就干,他迅速把自己家閑置的土地開荒出來種上了果樹,他又想起鄰村有人養殖跑山雞,於是他有樣學樣,把家裡的雞都放到果林養,這樣一來,果林的病虫害不僅得到有效防治,跑山雞的肉質口感也更好。為了更好地管理果林和雞場,他便自己出錢出力挖了一條近2公裡的山路直通養殖場,還自費安裝了水管。
“那時候我還年輕,我覺得隻要肯做肯拼,就會有出路。”周勇說。
雖然解決了交通和灌溉的問題,但忽略了銷售問題,因為找不到銷路,養殖成熟的雞和種出來的果子不能及時賣出去,即使降價出售銷量也不理想。就這樣,一路跌跌撞撞,堅持到了2016年。
實干立身 闖出產業破局路
2016年,通過觀察和總結,周勇發現生豬養殖市場前景較好,具有一定養殖經驗的他,立馬把自己多年精心管護的產業停掉,籌錢建養豬場,進購300頭白土豬,專心致志發展起了生豬養殖產業。
期間,他未雨綢繆提前尋找銷路,自學養殖管理,到養殖技術培訓班學習技術,逐漸掌握了豬病防治、豬病診斷、豬病治療等技術。2018年,他享受到了養殖生豬的第一波紅利,收益達80萬,但隨后一場“豬瘟”給周勇的致富路帶來了沖擊,導致養殖的豬無一存活。
可周勇沒有一蹶不振,“在天災人禍面前,無人能幸免,這不是我的問題,我也不可能因此放棄。”周勇不甘失敗,次年8月,他再次開起了生豬養殖場。不同的是,他這次養殖的是200頭黑豬,養殖黑豬比白豬更具優勢,且銷售價格略高,而且他更新了養殖方法,採取自繁自育,並採取“放養+圈養”的模式,提升了黑豬的品質。
搶抓機遇 鋪就群眾致富路
周勇的黑豬養殖場投入經營后,他積極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發動群眾種植金銀花300畝,帶動300人次務工,金銀花項目2024年預計收入10萬元左右。
2023年,周勇養殖的第一批黑豬出欄,肉質上乘,備受市場歡迎。受到本土民俗文化啟發,他還嘗試用黑豬肉熏制臘肉,熏制好的臘肉口感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入味深邃。
周勇還在政策扶持下,成功建成甘溪鎮臘肉與豆制品加工廠房,他積極宣傳,鼓勵群眾以倒租廠房的形式參與投資經營,成立了沿河沿甘情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臘肉制品和豆制品。2023年底,工廠生產臘肉80多萬斤,豆制品20多萬斤,代加工熏臘制品10多萬斤。加工廠為群眾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務工增收。
“養殖黑豬,加工黑豬臘肉,我想把這個產業做成我們村的特色,同時想把我的經驗分享給大家,鼓勵全村人一起創業,讓全村人的日子越過越好。”周勇說。(圖/文 祝鈺琳、鄒琴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