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義市納灰村:民族團結共建美好精神家園

盛夏時節,藍天白雲,青山莽莽,郁郁蔥蔥。稻田裡水豐肥足,墨綠翻滾,稻香扑鼻。村道邊花海綻放,三角梅嬌艷耀眼。山腳下錯落有致的民居和田園風光交相輝映,宛如動人山水畫卷,讓人流連忘返。
“空氣好清新、氣候好涼爽,真是避暑的天堂。”
“孩子一放假,就吵嚷著要到興義來!”
“一下飛機,爺爺奶奶連說太舒服!”
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感嘆難得的清涼氣候,情不自禁贊不絕口。
納灰村。
納灰村位於興義市萬峰林街道辦西面,全村506戶2520人,居住著漢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多個民族,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33.3%。國家4A級景區萬峰林環抱村寨,依山傍水,山峰奇特,田園風光秀美,氣候宜人,生態良好,森林覆蓋率67.93%,成為鄉村旅游的好去處。納灰村擁有“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貴州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文明村鎮”等多張閃亮的名片。
“這裡的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濃郁。古老的茶馬古道把雲、貴、川三省連接起來,夜郎文化、交樂漢墓充滿著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我受到了一堂生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來自四川的張先生參觀了民族文化源展館,感慨地說。
民族文化源展館的游客。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和魂。民族文化源展館作為收藏黔西南地區歷史記憶和熔鑄新興文化的場所,肩負著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展教結合,讓民族文化同鄉村旅游深度融合,推出布依族蠟染、八音坐唱,苗族銀飾、醫藥,當地茶葉等民族文化、文創產品,深受游客歡迎。用豐富多彩的題材,原生態的展演,生動的解說,通過互動性、文化性、創意性相融合,讓民族文化產品“活”起來,既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滿足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帶活了民族文化產業,促進了各民族群眾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加了當地各民族群眾的收入。
納灰村田園風光。
“我們這裡山好水好,種出來的稻米好,養出來的稻田魚也肥美,做出來的美食很受歡迎。”經營“稻花魚農庄”的老板岑俊忙得腳不沾地,笑呵呵地說,“今年來避暑的游客比往年多,每天來吃農家飯的游客多得接待不贏。”
生態美,產業興,人氣旺,百姓樂。納灰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一村一品、一寨一特”的發展思路,採取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方式,重點發展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產業。緊緊圍繞油菜、水稻、早熟蔬菜、稻田魚、澳洲堅果、五星枇杷、艷紅桃等生態產業作文章,在保有傳統種植業收益的同時,發揮土地效益最大化,實現短期受益,長期得綠的目標,實現“四季有景、景景不同”。推動綠色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讓“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有效激發各民族群眾的內生動力,促進各民族群眾端上“生態碗”、吃上“生態飯”,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晚上坐在民宿院子裡,看著遠處的燈光,心靈與山風、蛙鳴、星空、稻香來一次約會,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清新和寧靜。”從北京來的楊女士若有所思地說,這才是真正體會親近自然、感受自然、釋放壓力的好去處。
游客在民宿納涼。
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良好的區位優勢,豐富的民俗民風,浪漫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沉浸式體驗,慢慢感受田園風光,用心體會鄉村氣息。在暑意正濃的時節,難得徐徐涼風拂面,趁“熱”清涼一“夏”,棲居避暑納涼,愜意消度身心的舒暢。
“我們民族村寨煥然一新,更加美麗宜居。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幸福生活越來越美好,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納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羅順林說。
民宿小景。
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發展靠特色。涼爽的氣候和蜂擁而至的游客讓頭腦靈活的人看到了商機,納灰村民宿產業應運而生。北京、上海的有識之士租起民房,率先辦起民宿,從“游客”變成“留客”。村民陳正周把房子租出去一年收入15萬元,有了穩定收入。有的村民主動騰出房子,在村裡開起農家樂,炒起蛋炒飯,掙起了“旅游錢”。目前,在萬峰林景區已有各種民宿228家,成為南來北往游客冬天“御”寒,夏天“避暑”的“后花園”,變流量為留量,拉長了鄉村旅游產業鏈,帶動了當地民族群眾增收,2022年全村實現人均收入19730元。
“我們納灰村以鄉土民族文化為靈魂,把農耕文化、生態產業轉化為經濟優勢,形成“民族文化+生態產業+康養旅游”的模式,讓‘土味’與‘時尚’碰撞,走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農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發展之路。”羅順林充滿信心地說。(文/圖 陳湘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