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名博士貞豐駐村:“最強大腦”的振興力量

2021年5月,貴州大學組建鄉村振興博士團進駐貞豐縣,把“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寫進老百姓的心坎裡。
茶山如畫,茶行如詩。羅婷婷攝
在長田,山有多高,茶園就有多遠。茶園在哪兒,水泥路就延伸到哪兒。
陽光正好,和風徐徐。
這天,是2023年5月25日上午10時。
我們從長田村委會背面,順著山勢前行,來到一個叫杉樹灣的地方。名叫杉樹灣,其實這裡的杉樹已是零零星星的了,倒是一排排茶樹順著山勢起起伏伏,一片片茶園裝點著山巒,碧綠、蒼翠。陽光在茶樹間縈繞,暖暖的,輕撫著綠葉,風拂過,綠浪翻涌,茶韻悠悠。
長田的夏秋茶,是制紅茶的好原料。當下正是採夏茶的時節,在杉樹灣,採茶村民三五成群,和滿眼的綠意一起流動。山上、田間,蕩漾著歡聲笑語。
庄菊花(左二)在田間培訓茶農種植技術。
庄菊花也笑了。
庄菊花是貴州大學茶學院博士,來貴州省貞豐縣長田鎮長田村駐村,任第一書記已有2年。於她而言,田野是她走出大學施展才華的另一個舞台,茶葉承載著她的事業夢想,村庄融入了她的全部情感。
村裡來了“茶博士”
先看兩個畫面。
5月24日15時,長田村第8場“茶葉品鑒會活動”開始了。茶室裡,茶香氤氳。
長田村茶葉品鑒會。
庄菊花燒開一壺水,拿出朋友從外地寄來的浙江龍井、安吉白茶、廣東單樅等茶葉,依次沖沏,茶葉在白瓷蓋碗中緩緩舒展,散發著馨香。長田和毗鄰的龍場鎮、小屯鎮茶農、茶企(加工作坊)業主,以及貞豐古城的茶葉經銷商圍坐在一起,輕呷一口,唇齒留香。
庄菊花道出開場白:“大家看一看,再品一品,這些外地茶葉的外形或許沒有我們的好,但人家的口感非常好。我們的茶葉差距在什麼地方,都找一找……”
5月25日13時,茶農趙興艷家。
“興艷姐,你發酵的這個紅茶茶坯,品相還不錯,要注意溫度控制在25℃至28℃,濕度在95%,發酵時間4小時左右茶坯的鮮艷棕紅色顯現,花果香濃郁就可以了,發酵時間不宜過長。”庄菊花拉開趙興艷家的發酵機后,邊查看著加工發酵的紅茶邊叮囑道。
趙興艷是庄菊花在村裡動員搞家庭加工作坊的22家新增戶之一。2021年9月,趙興艷家花了七八萬元,購買全自動扁形茶炒制機等10多台設備,注冊公司,從普通農民成功轉型為職業茶農。
“每天都忙。”這樣的工作畫面,對庄菊花來說,早已成為常態。
2021年5月,庄菊花被選派到長田村擔任第一書記,並被聘為長田鎮茶產業發展顧問。
“長田村是一個以茶產業為主導產業的村子,農戶以種茶、制茶、售茶為主,希望能夠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竭盡全力幫助長田村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庄菊花暗下決心。
庄菊花發現不少村民雖種茶時間長,但茶葉種植零散,生產加工觀念傳統,產業規模和效益並不明顯。經過反復調研和思考,她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從加強技能培訓入手,將茶農團結起來、把人心凝聚起來,避免“各自為戰”。
2022年6月2日,名叫長田村“茶園共話 每周一講”的理論講座開講。講座內容包括茶園提質增效管理技術,茶葉的加工技術,茶葉的審評、茶藝知識等,截至目前,持續開講14堂。她還編制了“長田村早春扁形綠茶加工技術規程”“茶園種植管理技術手冊”,供學員學習。
“以前我們種植、加工沒經驗,小庄博士的講座傳授了很多新知識,我會把學到的理論融入實踐,把茶園管理好,生產出更優質的茶葉。”村民馮澤淵說。
初到長田,村民因庄菊花的博士名頭敬而遠之,相處時間久了,她成了大家眼裡熱心且很有本事的鄰家小妹,都親切地稱她“小庄博士”。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在庄菊花看來,茶農要會喝茶、品茶,繼而懂茶,才能產好茶。為培養茶產業各環節的人才,2022年11月,她啟動舉辦“茶葉品鑒會活動”,至今已開展了8場。
庄菊花介紹,這兩年,貴大和各界持續關注、有效支持長田村茶產業發展。長田村成功申報“貴州省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與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開展東西部協作,建起了茶葉交易市場和茶青交易市場。這兩年,長田村博士工作站挂牌了,手工炒茶隊成立了,高山低產茶園管理提質增效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博士制茶坊示范點建立了……
如今,長田村茶葉種植面積達到5850畝,全村689戶農戶,家家有茶園,戶均種植面積約8.5畝。全村有茶葉加工銷售企業4家,茶葉家庭加工作坊37戶,家庭農場1個,建有大型工藝白茶生產線2條。村民們正歡快地走在種茶、制茶致富的大道上。
綠色發展的“虫計劃”
在貞豐縣平街鄉營盤村,鄭寅介紹著營盤村的“虫計劃”,臉上洋溢著喜悅。
鄭寅是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師、獸醫博士,2021年5月被選派任營盤村第一書記。
鄭寅介紹蠐螬養殖技術情況。
所謂“虫計劃”,即是以“虫”為中心的循環種養項目。
計劃來自走訪談話。一次入戶走訪中,營盤村西牛洞組組長告訴鄭寅:“寨子裡很多人家的牛糞無處處置,隻能堆在路邊,臟、臭,污染環境。”
鄭寅在接下來的一次次的走訪中發現,牛糞在路邊堆積現象十分普遍,雖經發酵可作肥料使用,但是對環境的污染問題不可忽視。
何不從有機物轉化入手?之后,鄭寅開始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結合自身專業實際,提出“糞便資源化”利用的鄉村振興發展路子——以白星花金龜幼虫(又名蠐螬)為核心虫種,將村內養殖過程產生的畜禽糞便轉化為可以直接養雞的虫體蛋白,蠐螬所產虫砂開發為商品化有機肥,力爭將營盤村建設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項目一經提出,便得到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黨委的大力支持。2021年10月中旬,鄭寅與村干部、駐村干部一起建立簡易集成示范點開展蠐螬處理豬糞、牛糞定性實驗。“約為每1千克2齡幼虫,6小時即可吃掉1千克鮮糞便,同時產生50克虫和600克虫砂。”結果讓鄭寅很驚喜。
隨后,他將虫砂送到貴州省分析檢測研究所進行測定,結果顯示虫砂的氮磷鉀和總有機質的含量分別達到6.1%和51%,超過國家有機肥標准要求。
為了使項目兼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作用,鄭寅選取西牛洞組李付倫作為項目試點戶,在其房屋后搭建微型生態循環雞場1個,外圍以蠐螬虫砂種植綠葉菜,首批引進烏蒙烏骨雞苗150隻,以蠐螬、玉米、菜葉作為飼料,2022年2月即由貴州大學教師認購,為李付倫創收4000元。
鄭寅認為,雖然目前以“虫”破局,打開了營盤村村民養虫新局面,但規模很小,僅具有示范意義,仍不具產業價值。為此,他積極申請相關項目資金支持“虫計劃”,發展這一特色鮮明、可持續、綠色環保的村級產業。
2023年2月,由貴州大學作為主持單位,鄭寅為第一申請人的項目“白星花金龜生物轉化豬場廢棄物關鍵技術研究”,獲批貴州省科技廳“2023科技支撐計劃一般項目”,獲得科技經費支持100萬元。
變廢為寶,“虫”塑綠色未來。“我將繼續搞好科研,聯合項目參與單位貞豐富之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豬糞生物轉化科技示范點,逐步推廣,爭取早日讓白星花金龜轉化畜禽糞便技術在營盤村、在貞豐縣落地、開花、結果。”鄭寅表示。
“橋”見振興“新路子”
這個村落,叫花江。
這個村於2016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被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花江村小花江組。 梁德康攝
劉玉高是貴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副教授、碩導。2021年5月,貴大派出擅長紅色文化研究的劉玉高來到平街鄉花江村擔任第一書記。對他和花江村雙方來說,都是一次美麗的邂逅。
花江村位於北盤江畔,處於貞豐、關嶺、興仁三縣市交界處,曾經是滇黔交通要道——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有著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地地貌。這裡布依族風情濃郁,旅游資源豐富,有壯麗的北盤江大峽谷等自然景觀,有清代修建的鐵索橋遺址、摩崖石刻群等歷史文化遺跡,有重建的花江鐵索橋,有紅軍長征時張愛萍將軍部隊走過的“長征路”紅色文化遺跡,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
在劉玉高看來,花江村要實現鄉村振興,首先要做好項目謀劃和整體長遠規劃。他通過深入調研花江村的資源,基於花江村實際和堅持產業為本的原則,以“州級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創建為契機,確定了“紅色+”文旅融合發展路子。
繼而,劉玉高聯系了武漢一家規劃公司核心團隊實地調研,積極參與州級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創建申報,對花江村資源及項目全面梳理、撰寫可研報告。功夫不負苦心人,花江村規劃擬定的兩圖一表一方案如願通過了州級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評審﹔花江村獲得了全國最美村鎮生態宜居獎。
劉玉高爭取到廣東惠陽東西部協作資金265萬元,將閑置的火箭軍希望小學打造成小花江紅色文化研學基地。基地至今累計接待400余批次、4000余人次。貴州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鹽城師范學院先后與花江村簽訂了共建紅色實踐基地協議。
在基地漫步參觀,金色的長廊古色古香,牆上的浮雕、詩詞,長廊上懸挂的畫,展覽館的圖片,再現著當年紅軍過境貞豐、軍民團結一家親的場景。
劉玉高向游客作介紹。
花江村紅色文化研學基地,為“紅色文化+峽谷風光+民族特色”的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該村先后獲得“鄉村振興實踐優秀案例”“黔西南州鄉村振興實踐教學基地”“第四批貴州省鄉村旅游重點村”。
劉玉高介紹,過兩年,這裡還將吸引世界的目光——即將建成的花江峽谷大橋,將是世界第一高橋。屆時,在村裡可以仰望“飛虹”躍天的奇觀,在橋上可以俯瞰清幽的古道,碧綠的江水,古老的鐵索橋……秀美的村庄與高聳的橋梁互為風景,無疑是青山綠水畫卷中最奇妙的點睛之筆。
在永豐街道岩魚村,貴州大學駐貞豐縣工作隊隊長、岩魚村第一書記羅俊鬆告訴記者,臨行前貴州大學黨委書記李建軍的殷殷囑托,他記憶猶新,“學校匯聚‘最強大腦’,打造了一支陣容強大的博士團到貞豐駐村,駐村博士要肩負起時代責任,充分依托高端智力資源,發揮學科專業優勢,把鄉村振興事業的優秀‘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打造鄉村振興‘貴大樣板’。”
兩年來,博士團發揮人才、科技和智力優勢,聚焦貴州省“四化”助力鄉村振興——
付天嶺博士在甘田村,依托貴大核心技術,試點開展秸稈墊料菌床生豬綠色養殖,探索農業秸稈資源化利用和農村散戶生豬養殖糞污處理技術﹔
姜濤博士在這艾村,帶領貴大園路專業團隊開展特色田園鄉村景觀設計﹔
劉金亮博士在卡房村,引導群眾新建千畝綠色優質高效烤煙示范基地,推廣烤煙病虫害綠色防控新技術示范500畝﹔
易強博士在坡柳村,完成新型高產優質綠色玉米品種的示范種植和3個玉米新品種的篩選﹔
……
時代榜樣,在鄉村振興的大旗下佇立﹔青春才華,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奉獻﹔精彩人生,在火熱的偉大實踐中書寫。我們相信,長田、營盤、花江、甘田、這艾、卡房、坡柳,以及許許多多的鄉村,更美好的未來,正在路上……(文/鄧伯祥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