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工商職業學院:政校企共促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400余個優質就業崗位落地

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貴州省教育廳關於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要求,全面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全力推進貴陽市委“筑人才·強省會”的決策部署,推動高校就業工作落地見效。近日,貴陽市委副秘書長羅瑞帶隊,攜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及9家企事業單位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工作,並主持召開座談會。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副校長曹昌海,副校長、大健康學院院長段亞平,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曹譽競,工程學院副院長韋昆,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周林參加了此次活動。
據了解,貴州工商職業學院歷年來堅持把就業作為一切工作總牽引,助推畢業生充分高質量就業,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人才支撐,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了一批高質量技術技能型人才。
貴陽市委副秘書長羅瑞帶隊參觀貴州瑞銀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在羅瑞同志的帶領下,政校企三方一行參觀了貴州瑞銀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該公司深耕貴州本土民族文化土壤,建設有非遺文創設計研發生產中心,苗繡研發基地,電商直播中心,非遺生活體驗館,與勞斯萊斯、貴州省博物館等多家大型企業和單位合作,企業表示運營過程中與高校培養目標一致,急需設計專業及電商直播專業富有創意的新鮮血液,希望與貴州工商職業學院開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培育更多有本領、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工匠人才。隨后,貴州工商職業學院與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貴陽市工業投資有限公司等9家用人單位進行了政校企三方座談。
在貴陽市委的組織帶領下,貴州工商職業學院與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貴陽市工業投資有限公司等9家用人單位舉行了政校企三方座談。
座談會上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副校長曹昌海代表學校感謝市委對貴州工商職業學院的關心、參會企業對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支持與幫助,並從專業建設、校企合作、學生就業工作等方面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據了解,歷年來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在教育教學上精准對焦企業需求,持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OBE教學改革,以學生為中心,持續踐行“為了學生的職業成就和人生幸福而奮斗”的使命,在就業工作上通過建齊建強就業隊伍、拓寬就業渠道、搭建就業平台、兜底精准幫扶、提升服務品質,助推畢業生充分高質量就業,作為貴州唯一入選教育部就業百強案例和2022年貴州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學校樂意傾聽企業需求,培養更多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業結構相匹配,具備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副校長曹昌海從專業建設、校企合作、學生就業工作開展情況等方面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
在人才推介環節,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副校長、大健康學院院長段亞平,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曹譽競,工程學院副院長韋昆分別對學院各專業建設情況作人才推介。學校以就業需求牽引教學改革,圍繞行業標准、企業需求、校友反饋和學生訴求,定期開展訪企拓崗問需調研工作,為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校各二級學院根據專業設置與華為集團、京東集團、吉利集團、融創集團、萬豪集團、貴陽人才安居集團、首楊集團、華潤萬家等多家大型企業建立了長期人才培養、實習實訓合作關系,開展了深度校企合作,過程中堅持“崗課賽証”融合,努力將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崗位標准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讓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更貼近企業崗位需求。其中,經濟與管理學院邀請企業參與共同育人,並於2023年成功獲得教育部第二批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立項7項。
貴陽市工業投資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作企業介紹並表示將為學校提供多個實習就業崗位。
參會企業單位圍繞人才需求和留筑就業工作發言,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作為貴州工商職業學院長期校企合作單位,每年為學校畢業生提供實習就業崗位,至今錄用了近80名護理專業優秀畢業生,並在座談會上確定提供10余個優質就業崗位。此外,貴陽市工業投資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首次與貴州工商職業學院開展合作,紛紛對貴州工商職業學院校企合作方式和育人理念表示贊同,表示下一步將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實際需要深度開展合作事宜。據悉,此次政校企三方座談會共提供了近400個崗位,下一步,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將積極引導畢業生投遞簡歷,爭取早日到崗。
貴陽市委副秘書長羅瑞作部署安排。
貴陽市委副秘書長羅瑞強調,當前貴陽正處於“強省會”行動關鍵時期,此次訪企拓崗及座談會行動,加深了政校企三方合作關系的建立,把基礎夯實到位、把責任落實到位,校政校企三方需借助合作契機打造協同高效、高質量就業的資源共享平台。
未來,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將借助“政校企”合作平台,持續開展用人單位大走訪、社會需求調查、畢業生就業狀況跟蹤調查等工作,加大拓展貴陽貴安就業渠道和崗位的工作力度,將“訪企拓崗”專項行動走深走實,加強組織領導,突出實效,充分發揮校領導班子成員帶頭做好畢業生留筑就業工作的重要示范作用,帶動全校教職員工深度參與做好畢業生留筑就業工作,全力促進畢業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圖/文 余昌健、許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