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氣溫回暖,在黔東南州廣袤的田野上,人們辛勤耕耘、播種希望,用勞動繪就了一幅幅生機盎然的農忙畫卷。筆者走進凱裡、從江、岑鞏鄉村田野,春耕生產工作如火如荼,田地裡機器轟鳴,犁鏵耕作,澆水施肥,移栽培土……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群眾忙碌的身影。
凱裡市下司鎮花橋村的蔬菜基地。
時下正是蔬菜種植的關鍵時期,筆者在凱裡市下司鎮花橋村蔬菜種植壩區,看到田間種滿了各種各樣的蔬菜,綠油油的一片,給這個季節增添了一抹亮麗的顏色。花橋村是凱裡市蔬菜供給地之一,蔬菜種植壩區面積約400畝,這裡交通便利,種植環境良好,種植出來的蔬菜品質上乘,周邊的很多商戶都會來這裡收購蔬菜。
“我家的田地從沒撂荒和閑置,都是在草莓、水稻、蔬菜之間不間斷地輪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發展產業,增加收入,努力過上好日子。” 村民文躍平說,村民們一年四季都是一邊種植,一邊採收,天天都有收入,大家對發展農業產業的積極性非常高。
一直以來,凱裡市除了發展蔬菜種植,烤煙產業也成為該市一項特色產業。該市充分發揮烤煙生產周期短、見效快的優勢,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今年全市共計劃種植烤煙2400畝,預計產量60萬斤,產值約900萬元,帶動1000余名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增加創收。
在凱裡市碧波鎮碧波村烤煙集中育苗點,一排排大棚錯落有致,大棚內,嫩綠的煙苗在陽光的照耀下十分耀眼,“手和簽子必須要消毒,消毒過后再勻苗,像這種壯苗才行,然后給缺窩的補上,必須要按一下,不按的話它的根成活率就低了……”凱裡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烤煙技術員趙華指導村民們管護煙苗、施肥、剪葉等。
凱裡市碧波鎮碧波村村民在煙葉育苗基地管護煙苗。
為了迎接即將移栽的秧苗,種植大戶林光輝也在積極准備,在他承包的地裡,十幾名工人正在犁土起壟覆膜。林光輝告訴筆者,多年的種植烤煙經歷也讓林光輝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每年通過種植烤煙都能有可觀的收入,來基地幫忙干活的都是當地群眾,最忙的時候用工量一天能達到40余人。他告訴筆者,他們隻需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品種即可移栽,而從育苗移栽到煙葉收成,技術員幾乎全程參與指導。
4月4日,筆者走進從江縣貫洞鎮貫洞村羅漢果種植基地,100余畝成片的坡式土地裡打滿了竹樁,十幾名村民正在基地裡分工有序地忙碌著,有的忙著搬運肥料、有的播撒有機肥、有的鋤地挖坑、有的移栽果苗套袋……一片繁忙的景象。
從江縣貫洞鎮貫洞村村民在羅漢果種植基地勞作。
近年來,貫洞村緊扣“生態強鄉、產業富民”綠色發展之路,通過“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引導村民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發展羅漢果、百香果等產業。如今,小小羅漢果、百香果已成為村民致富的“甜蜜產業”、增收的“香餑餑”。
從江縣貫洞鎮貫洞村羅漢果種植基地。
羅漢果種植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種植、授粉、採摘等全過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基地在引進羅漢果種植后,不僅可以帶來不錯的收益,還為當地群眾提供了許多在基地務工的機會。羅漢果基地負責人瞿名良向筆者介紹道:“今年我們試種羅漢果100多畝,都是和企業簽約合作的,屬於訂單產業,公司出技術指導、包收購,我們就安心種植管護。”
正在基地忙碌的村民張艷梅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基地引入羅漢果后,她不用外出,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養家。“以前總是去外頭打工,現在村裡有產業就好了,平時基地有工做,我都會來,每天得120塊錢,家裡也得照顧了,很方便。” 張艷梅笑言。
這幾年,黔東南部分縣市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總體要求,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示范種植,大力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培訓,促進全鎮農業產業持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實現農田“一地多收”新模式。
“兩行玉米之間要間隔40厘米,三行大豆之間要間隔40厘米,大豆和玉米之間隔60厘米,這樣才能利用植物的邊際效應,讓玉米高位作物優勢更加明顯。”在岑鞏縣大有鎮白岩山村,當地的“土專家”正與縣裡的農業技術人員在田間地頭開展技術交流。
凱裡市下司鎮馬場村村民在地裡鋪地膜種植蔬菜。
“這幾天,我們都到全縣各示范點去開展培訓,指導農戶科學種植,以確保達到復合種植‘一地多收’的目標。”岑鞏縣農業農村局農藝師姚剛介紹,培訓主要採用“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培訓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零距離”講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讓群眾切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更深地掌握培訓技術知識,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技術保障。
“去年我只是種植玉米一種,沒有套種大豆,現在參加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培訓,讓我在種植業方面有了新的想法,對玉米、大豆的種植技術更有信心了,今年准備用5畝的土地來套種玉米和大豆,爭取今年得到大豐收。”白岩山村村民王進說。
據悉,自2022年開始,大有鎮在塔山村、統口村、白岩山村創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點,種植面積900余畝,採取“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科學合理的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實現了一地多收、穩糧增收的良好態勢。(圖/文 余天英、文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